解疑:龐涓是否指揮過馬陵之戰?馬陵之戰真相

龐涓是否指揮過馬陵之戰?

公元前343年末,魏國聯合趙國向韓發動進攻,韓國求救於齊。次年,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師,發兵攻魏而救韓。魏國指揮這次戰爭的是將軍龐涓,他見齊軍來援,便釋韓而調頭迎擊齊軍。齊軍在孫臏的策劃下,施出行軍減灶之計,即第一天行軍營地有10萬灶,第二天軍隊後退減為5萬灶,第三天再退縮減至3萬灶,裝出一副怯弱畏戰的樣子。龐涓行軍三日見此情景,心中大喜,日:「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逃亡過半矣!」乃棄其步兵,與其輕騎銳卒兼程倍進來追逐齊軍。孫臏估計魏軍在黃昏時當至馬陵(今山東莘縣西南),就在那裡佈置伏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

孫臏設下包圍圈。又把圈中的一棵大樹斫去樹皮,而書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涓在當晚果率魏軍追至馬陵,見樹上書寫文字,乃點火想看個究竟。未等龐涓讀畢樹上之字,埋伏在兩旁的齊軍萬弩俱發,魏軍頓時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到,齊因此而乘勝大破魏軍。這段膾炙人口的馬陵之戰的故事,載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它充分顯示了齊國軍師孫臏的足智多謀和魏軍統帥龐涓的莽撞無能。

然而這段史實是有問題的。據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漢簡《孫臏兵法》,魏將龐涓早在馬陵之戰前11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中,已被齊軍生擒。該竹簡的《擒龐涓》篇記:當時魏軍將攻趙都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8萬出擊。齊國為救援趙國之難,亦派將軍田忌、軍師孫臏率甲兵8萬擊魏。孫臏為迷惑敵人,先派「不識事」的齊城、高唐二大夫進攻守備森嚴、「人眾甲兵盛」的平陵。結果齊二大夫未進入平陵城郊,在路上就遭到魏軍的襲擊,大敗而被殺。

這樣,魏國對齊的來犯,開始麻痺而輕敵。接著,孫臏派遣輕快的戰車西馳魏都大梁之郊,「以怒其氣」;並分散用少量的士卒跟在戰車後面,以「示之寡」,顯現出齊軍的弱小。經過這樣的一番佈置、欺騙之後,在全力攻趙的魏軍統帥龐涓,「果棄其輜重」而率其輕騎銳卒晝夜兼程,回師救大梁之危而來與齊軍決戰。於是,「孫子(臏)弗息而擊之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而擒龐涓」。《孫臏兵法》對於在桂陵之戰中生擒龐涓的事實是敘述得很清楚的,它是孫臏弟子在當時所記,不容有什麼懷疑,既然龐涓在桂陵之戰時已經當了齊軍的俘虜,如何能在馬陵之戰中再任魏國的將軍指揮作戰?既然龐涓己在桂陵之戰時中了孫臏的伏兵狙擊之計,他怎麼會不吸取教訓,在馬陵之戰時再次上當?

查《戰國策·魏二·齊魏戰於馬陵》章云:「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同章又記齊張丑曰:「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擒)太子申。」這裡記馬陵之戰,都沒有提到龐涓為將指揮魏軍以及他的下場,似乎龐涓未曾參與這次戰役。《戰國策·宋衛·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章述:「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有外黃徐子對太子說:「今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而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則萬世無魏。」後太子猶豫不決,勉強上陣,「與齊人戰而死,卒不得魏。」這段記載,又明確告訴我們,馬陵之戰是魏「太子自將攻齊」,而沒有龐涓為魏將之事。至於《戰國策·齊一·田忌為齊將》章云:「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龐涓」;《孫臏兵法·陳忌問壘》篇記孫子曰:「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而禽太子申也。」這兩條記載,都是總括桂陵、馬陵兩次戰役而言,說明田忌為齊將和孫臏用謀略所取得的戰果。而司馬遷不察,把龐涓和太子申都當作馬陵之戰時魏軍的統帥,遂造成龐涓被生擒後又任將出戰和兩次被孫臏的伏兵擊破的誤會。故台灣學者徐培根、魏汝霖在《孫臏兵法註釋》中認為:「馬陵之戰指揮魏軍的當為太子申,而不是龐涓」,揭開了這個千古的謎團。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的許多地方都提到馬陵之戰時龐涓為魏將。如《魏世家》述,當時魏「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戰爭結果,魏「敗於馬凌,齊虜魏太子申,殺將龐涓」。《田敬仲完世家》又記,此次戰役齊「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六國年表·魏》在馬陵之戰當年並載:「齊虜我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在《孫子吳起列傳》中,司馬遷又把這次戰役的經過,寫得如此栩栩如生,他必然另有所據。

有的學者認為,龐涓在桂陵之戰被齊生擒後,可能不久就獲釋放,因此到馬陵之戰時能又任魏將,與孫臏再次交鋒。這就像春秋時秦穆公的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晉俘獲後又被釋,不久即再次率師伐晉一樣。有的學者還考證,據《水經·淮水注》引《竹書紀年》,在桂陵之戰的次年,魏惠王調用韓國軍隊,擊敗齊,宋、衛的聯軍於襄陵,齊國不得已而清楚將景捨出來向魏求和。龐涓之被釋放歸魏,應即在此時。

魏將龐涓曾否參加馬陵之戰,是司馬遷誤解《國策》,錯記入史,還是被俘又釋,再次上陣指揮?探究歷史事實的真相,當進一步認真的辨析。

《龐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