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1103-1142),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民。岳飛少年家境貧寒,仍然刻苦學習《左氏春秋》、孫子和吳起兵法,習練武藝。長大成人後,力氣非常大,能操拿300斤的弓,能拉開8石的力弩,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對於岳飛的死因,多數人都認為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的,是一樁冤案。其實,岳飛的死,是他一步步招惹來的,是典型的自己找死。
「靖康之恥」後,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逃往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了南宋帝國。南宋政權雖然暫時安定了下來,但外有金兵虎視眈眈,內有游寇紛紛作亂,極大地威脅著南宋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趙構不得不拋開「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注意籠絡重用武將,因此武藝精湛、兵法貫通的岳飛才得以脫穎而出,展露頭角。那一年,岳飛24歲,時任東京留守司七品統制。
1127年,趙構稱帝后,職務低下的岳飛竟然越級直接給皇帝趙構上書,而且還口氣強硬的要求趙構「還都開封」,還讓趙構「親征金軍,收復失地」,這讓好不容易從金軍鐵騎下逃生後心神未定,腿還在打哆嗦的趙構感到非常生氣。趙構沒有理會岳飛的愛國請求,反而給岳飛穿上了「小鞋」,以「越職」為由,削奪了岳飛的軍職。岳飛得罪趙構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1130年,岳飛「克復建康」,被趙構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撫使,鎮守泰州。不久,趙構又命令岳飛駐守通州、泰州,並且告訴岳飛「能守則守,不可則掩護該地百姓渡江」。什麼叫「能守則受」,其實說白了還是讓岳飛堅守。岳飛不但沒有深刻領會趙構的意圖,反而自認為「泰州無險可守」,便放棄了據守泰州,只是「率領軍民渡江」算完。結果趙構以「泰州失守」為名,再次令岳飛「停職待罪」。
1133年,岳飛奉命鎮壓了江西吉安和贛州的農民起義軍,趙構非常高興,親筆書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送給岳飛,並提拔岳飛為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此後,趙構不斷給岳飛加官晉爵,甚至一度封到節度使,君臣之間的關係似乎得到了一定的的緩和和融洽。
1137年時,趙構在臨安府召見岳飛,「拜太尉,授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將的最高頭銜,宣撫使則是僅次於宰相的執政級實職差事,可見當時趙構對岳飛的喜愛和信任。之後,春風得意的岳飛多次與趙構談論「克復北方失地」的事,併力主出兵北上,收復河北、京畿、陝西失地。趙構非常贊同他的主張,表示「中興之事,一以委卿」。但是,前幾天還雄心勃勃的趙構,卻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竟然唆使秦檜與金軍談判,準備議和。在這種時候,連皇帝都改變主意了,岳飛居然又與張浚「商議遣將之事」,因而受到猜忌,再次被解除兵權。對趙構的出爾反爾,岳飛十分憤慨,一怒之下,竟然擅離職守,離開本軍,以「為母守孝」為名上了廬山。對領導不滿意就「尥蹶子」,這是讓趙構非常煩感的事情。
岳飛畢竟是南宋在軍事上倚重的大臣,雖然脾氣倔強,但對國家忠心耿耿,不能就這樣對他撒手不管了。後來,趙構強忍怒氣,自降身份,經過「數次下詔」不斷安慰他,岳飛才姍姍來遲的返朝,向趙構請罪,趙構表示對其寬恕的同時,並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之中已經暗藏殺機。入朝後的岳飛不但沒有做深刻的反省,及時的開展「自我批評」,反而一如既往的勸趙構「出兵北上,收復失地」,趙構沒有答應他,只是派他駐兵江州(今江西九江),以便於隨時援應兩懷和兩浙地區,同時也可以少在自己跟前「嘟囔」,眼不見,心不煩。
1138年,吃了豹子膽的岳飛居然上言,請「無子嗣」的趙構「建儲」,這讓趙構很是「怒髮衝冠」。因為趙構的獨子趙敷8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成了陽萎,失去了生育能力,後來趙構雖然從太祖趙匡胤一支中挑選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還沒有確定由誰繼承皇位。如果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深深的刺痛了趙構那顆受傷的心。再者,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趙構對他的忌恨。
1139年,趙構又和金國議和,金國歸還了南宋河南、陝西等地。趙構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定局,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給文武大臣加官晉爵。但是,岳飛卻認為「金人不可信」,並上表不贊同趙構和秦檜的投降乞和行徑,甚至拒絕接受趙構賜給他的高官,公然與皇帝唱起了「對台戲」。趙構和秦檜對岳飛切齒痛恨,除掉岳飛的陰謀已經在秘密的醞釀之中。
果然不出岳飛所料,1140年,金人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又率軍奔赴了抗金前線,屢敗金軍,收復了河南大片失地。金軍衝不過岳飛這個「障礙」,只得聚積兵力準備與岳飛率領的15000精銳騎兵決一死戰。滿足於「半壁江山」的趙構聞訊後,「大為擔憂」,於是給岳飛下詔,要岳飛「審處自固」。趙構不僅替岳飛的生死成敗擔憂,更是替自己主張的議和政策能否實現而擔憂,所以給岳飛的詔書很明確,就是讓岳飛「自固」,只要金軍打不過來就行。可是岳飛卻把趙構的叮囑當成了耳旁風,依然每日出城挑戰,於金軍營前罵陣。後來,岳飛又親率軍隊大敗金軍,數挫金軍精銳主力,令金軍聞風喪膽,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和無奈。在連戰連捷的大好形勢下,岳飛上表趙構,提出要諸路人馬「火速並進」,繼續北上抗擊金軍的請求,並激勵部下:「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然而,以趙構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當初令岳飛北進,並非想光復宋朝江山,只是指望他擊退金軍南侵,保住半壁江山即可,同時以此作為與金國議和的條件。岳家軍的接連勝利當然不利於趙構、秦檜與金國和議。此外,趙構還擔心岳飛等主戰派抗金,金軍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可能會迫於形勢主動和南宋求和,進而放還被他們擄掠去的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會與自己發生皇位的爭奪。因此,在接到岳飛的奏疏後,趙構下令,讓岳飛「措置班師」,「不許深入」。為了讓岳飛盡快退兵,趙構竟然一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即使這樣,岳飛為了保護中原百姓南遷,竟然下令部隊駐留5日,延誤了回朝的期限,這是讓趙構很沒面子的事情,岳飛的處境已經想當危險了。
1141年四月,趙構以犒賞軍功為借口,把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名為陞官,實際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接著,趙構和秦檜把迫害的矛頭直指了岳飛。七月,秦檜的死黨萬俟契秉承上意,上章彈劾岳飛。岳飛意識到自己處境險惡,上書辭職,懇求高宗「保全於始終」,能放過自己,但高宗對岳飛的厭惡由來已久,根本就沒打算手下留情。八月,岳飛被罷免了所有官職。九月,秦檜收買岳飛的部將王俊和王貴,誣告岳飛謀反,把岳飛關進了監獄。與此同時,趙構、秦檜與金國的議和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運作中。十一月,南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接受了稱臣、割地、納貢等屈辱的條件。同時,金國代表還提出了以殺害岳飛作為議和的條件之一。
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歷1142年1月27日),趙構不惜違背趙匡胤「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張憲、岳雲斬首。
一代抗金名將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無不令後人崇敬和痛惜。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實上,當趙構想要岳飛死時,岳飛到底犯沒犯「謀反之罪」,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當時南宋已經與金國達成了最後議和,作為武將,岳飛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由於岳飛一而再、再而三的和趙構對著幹,而且還有意無意的刺痛皇帝的「軟肋」,趙構對岳飛的怨恨積少成多,最終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趙構想讓岳飛死,岳飛就必須死。誠如宰相秦檜所說,這些「莫須有」的罪名是否成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宋史紀事本末》也有記載:「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
岳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害,戎馬一生,一直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時時不忘以「恢復中原」、「還我河山」為己任。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沉重打擊了南侵的金兵。岳飛是在抗金鬥爭中表現最堅決、最剛猛的大將,在戰場上有勇有謀,所向披靡,讓人可親可佩。但是由於岳飛是個性情中人,由於他「志堅而倔強」,個性耿直,不懂官場的遊戲規則,在政治鬥爭中缺少心計,不善於保護自己,多次得罪群臣,甚至三番兩次的冒犯天顏,而且不注意吸取教訓,最終被官場所淘汰。最不幸的是,岳飛遇到的是一個「陽萎皇帝」。根據心理研究表明:正常男子長時期失去性能力,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結,甚至有可能產生性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為,更何趙構是一個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但不能行「房事」的陽萎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