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歷史敘述中,為了襯托林則徐,琦善等人甚至道光都成了反動派、昏君、賣國賊。如果不是他們的搗亂與破壞,廣大人民群眾在林則徐的領導下,肯定會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清代終結後,兩極化的林則徐形象再度演變,民國時期的歷史書對其多有反思乃至批評。而1949年後對林的評價以褒為主,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有清官情結;有階級鬥爭思維;有群眾路線;有反帝愛國的主題;甚至有「改革開放」。林則徐就這樣走上了歷史神壇。
民國時期,具體來講是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出現了幾部影響較大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對林則徐的評價還是有好有壞。
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陳恭祿的《中國近代史》,雖然肯定林則徐「不顧一切,毅然禁煙」的行為乃「民族之光也」,但卻同時批評「其失敗之主因,多由於對外知識之淺陋」。
193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批評明顯多了:「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則徐就是個好例子。」
作者舉證認為,林則徐在私函中言及中西技術差距,十分透徹,但他雖有此認識,卻礙於名譽,不敢提倡改革。
1949年後,近代史教科書及相關著作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林則徐的歷史形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範文瀾的《中國近代史》,說林則徐是少數進步人士的代表者,這種進步性主要表現在依靠人民的力量云云。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林增平的《中國近代史》,說林則徐自到廣東以後,就著手整頓廣東海防,並開始瞭解國外情況;特別是林則徐有依靠民眾的思想,深信「民心可用」,確認民眾「必能自保身家,團結禦侮」。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來新夏的《林則徐年譜》,給林則徐定位如下:堅決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者和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楊國楨的《林則徐傳》,1995年又出版了其修訂本,給林則徐的定位是:傑出的政治家與民族英雄,領導禁煙抗英鬥爭和探求西方知識的努力,在近代歷史上起了先驅者的作用。199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傅美林、陳文蔚的《新編中國近代史》,說林則徐厲行禁煙政策,但並不反對正常的中外貿易;提出「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主張;林則徐用心研究國際形勢,派人翻譯外國書報瞭解情況。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鄭師渠的《中國近代史》,書中說:虎門銷煙後,林則徐宣佈開放中英貿易,但要求進口商船出具甘結,保證永不夾帶鴉片;林則徐反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徑,但是並不禁止外商進行正當貿易;林則徐還不顧清政府高級官員不得與外國人往來的慣例,向他們宣講清政府的禁煙政策,溝通了中外之間的必要聯繫。
在這些歷史敘述中,為了襯托林則徐,琦善等人甚至道光都成了反動派、昏君、賣國賊。如果不是他們的搗亂與破壞,廣大人民群眾在林則徐的領導下,肯定會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林則徐就這樣走上了歷史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