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襲吳都之戰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孫彌庸輔佐太子友守國,自己親率國內精兵北上,與晉在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爭盟。越王勾踐趁此機會,發習流(水軍)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討伐吳國。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統帥,循海而逆入淮河,以斷絕吳兵歸路。另一路由勾踐統帥,逆吳江而上,攻擊吳都姑蘇。
公元前482年6月11日,勾踐先頭部隊由疇無餘、謳陽率領,先攻至吳國郊區。
吳將王孫彌庸看見越軍打著他父親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戰,吳太子友不允許。但彌庸不聽,於公元前482年6月20日率兵五千出擊,在王子地的協助下,雙雙得勝。彌庸俘獲疇無餘,公子地俘虜謳陽。勾踐大軍趕到,王子地則入城防守。公元前482年6月21日,兩國再次交戰,越軍大敗吳師,俘虜吳太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 公元前482年6月22日,越軍攻入吳都,焚燬姑蘇台,盡獲吳國大舟。吳派人向夫差報告國內敗訊。夫差為防止此事洩露,在帳幕中連殺七名使者滅口。
公元前482年7月6日,夫差在黃池擺下赤、白、黑三個萬人大方陣,以兵威脅晉國,爭得先歃血主盟的角色,然後回師。吳軍回國後,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伯嚭向越求和。勾踐見吳軍主力尚存,遂於吳國媾和後班師。
此戰過後,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
笠澤之戰
公元前478年,吳國遭受旱災,「大荒荐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人民移往東海之濱,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種乘機獻伐吳之計。勾踐接受文種之計,起兵伐吳。臨行簡選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軍中者返回一人,命將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聽命者遣返歸家。同時斬殺畏縮不前者。號令軍中:有「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斬,妻子鬻」,以統一號令,使全軍皆有致死戰鬥之心。
勾踐率越軍大舉攻吳,吳王夫差則率軍到笠澤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松江)抵禦。吳在江北,越在江南,兩軍夾江水佈陣。入夜後,勾踐抽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令左隊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隊順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兩隊鳴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吳軍獲訊越軍分兩隊渡江,準備夾擊吳軍,不等到天明,也將軍隊分為二部,以抵禦越軍。越王遂率三軍,以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主力,偷渡過江,不鼓不噪,突襲吳中軍,吳中軍大亂,於是潰敗。越左、右隊趁勢渡江追擊。吳軍三戰三敗,退保吳都。吳國大片土地落入越國之手。
笠澤之戰過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國已佔有絕對優勢。
越圍攻吳都之戰
公元前475年,勾踐傾全國之力,發動滅吳戰爭。越軍包圍吳國三年,吳軍不戰自潰。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台,派王孫雒向勾踐請和。勾踐不忍心滅吳,準備答應媾和。范蠡諫阻勾踐說:「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勾踐醒悟,拒絕吳國的求和。
范蠡率兵攻下姑蘇之宮,俘獲吳王夫差。勾踐要把夫差送到甬東(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東之翁山),賜給夫婦三百人,以奉養天年。夫差歎息說:」孤老矣,焉能事君?「隨即自殺,吳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