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因什麼而死 諸葛亮竟然見死不救?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國史的人皆知,諸葛亮《隆中對》的決策是,待天下有變,益州和荊州兩路大軍同時北伐,一攻宛洛,一攻長安,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顧。而關羽所率領的荊州軍僅是蜀漢的偏師,在益州主力軍沒有出動的情況下,以偏師攻擊強大的曹魏,無疑是極大的冒險。況且,此時孫劉兩家在外交上已呈破裂之勢。若不是曹操進兵攻打漢中,建安十九年,劉備和孫權為爭奪荊州已幾乎訴諸武力,兵戎相見。關羽出兵攻襄樊,荊州城防必然空虛。在此情況下,當然要防範孫權在背後捅上一刀,趁機偷襲荊州,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且十分重視孫劉聯盟的動態,難道他會掉以輕心?關羽雖為荊州軍的主帥,但沒有劉備的命令,關羽是不敢擅自進兵的。諸葛亮明知關羽北伐的條件不成熟,且同自己《隆中對》的戰略決策相違背,為何不盡軍師職責,力加勸阻?此其疑點之一也。

關羽以區區三萬之眾,既需留一半兵力於後防基地,防守荊州,又要攻取曹魏軍事重鎮襄樊,真乃捉襟見肘,其艱難自不待言。由於關羽兵微將寡,故在八月「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的有利條件下,都不能攻克樊城。及至曹操各路援軍雲集襄樊時,關羽軍已處於絕對劣勢。

或許有人會認為,諸葛亮並非神人,亦難以預料呂蒙會偷襲荊州,故不給關羽增派援兵。其實,即使東吳不背盟圖羽,單憑關羽這支偏師亦很難攻取襄樊,而在曹操遣徐晃配合曹仁夾擊關羽之際,羽軍已面臨覆滅的危險。襄樊戰役關乎蜀漢北伐大計,諸葛亮既然以「興漢」為己任,怎麼可能不密切關注這一戰役的一舉一動?蜀漢在益州的主力軍難道就不能抽出一旅之師增援荊州,而讓關羽以孤軍抗擊曹魏的十餘萬精銳之師?此誠不可解也。

論者又謂關羽驕狂輕敵,誤中呂蒙、陸遜之計,盡撤荊州守兵以攻樊城,遂造成後方空虛,給孫權以可乘之機。其實這也需要分析。關羽抽調江陵守卒增援襄樊,固然是他對東吳偷襲荊州的可能性估計不足,但如果不是因為兵力不足,樊城久攻不克,關羽又何必「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相助」呢?關羽南征北戰數十年,雖稱不上足智多謀,但亦非一勇之夫,恐怕也有蜀中不肯發兵相助的難言之隱吧。

《三國誌·陸遜傳》明確記載宜都失守的時間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距離關羽被擒還有一個多月。如果這時劉、諸葛即刻發兵,日夜兼程去營救關羽,或許還有機會,即使未能達到目的,救兵未及趕到,而關羽已遭不幸,劉、諸葛在此事上的處理總算還在情理之中。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如果連「人謀」也不盡,那又能作何解釋呢?問題是,陳壽所撰的《三國誌》及裴注中均無隻言片語涉及劉、諸葛商議發兵營救關羽的記載,這當然引起了後人的困惑。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