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份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托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歎,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場面:曹操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麼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於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曹操的這一聲歎息或者說捶胸大哭被毛宗崗父子批得狗血噴頭,而且把這一哭和宛城之戰哭典韋聯繫起來了。戰宛城的故事,我們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講過,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於曹操自己的失誤,剛剛投降十幾天的張繡,採用謀士賈詡的計謀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著典韋奮不顧身拚力死戰才逃得性命,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卻均在戰鬥中身亡。事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痛哭流涕。在《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曹操是這樣哭的:「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於是他身邊的那些將士都十分感動(眾皆感歎)。
這真可謂「曹操版」的「劉備摔孩子」了。劉備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趙雲在長阪坡救回阿斗後,劉備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驚得趙雲撲翻在地,哭著說非肝腦塗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愛子哭愛將,劉備是不疼愛子疼愛將,結果都讓將士們感激涕零,真是異曲同工。同樣,哭典韋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說,曹操以前哭典韋,後來哭郭嘉。哭典韋之哭,是為了感動眾將士;哭郭嘉之哭,是為了羞愧眾謀士。「前之哭勝似賞,後之哭勝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淚,居然「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挺仗用」。於是毛宗崗父子冷笑一聲說:「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這個批語當然很精彩,只可惜曹操哭典韋的話,哭郭嘉的場面,和「劉備摔孩子」一樣,都是小說家言。沒錯,為典韋治喪時,曹操確實親臨哭祭,但沒有說過「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的話。曹操也確實說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話,但並沒有捶胸大哭。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在什麼場合說的,有沒有眾謀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個場面是羅貫中的演義,靠不住的。也就是說,毛宗崗父子批的是小說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的曹操。歷史上的曹操並不可笑。他的歎息,也未必是為了「愧眾謀士」。事實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責任並不在謀士。何況曹操的謀士也並不無能。比如孫劉的聯盟,就早已有人料定,這個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奪取荊州以後繼續順江東下,也有人反對,這個人就是賈詡。可惜「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可見,曹操的謀士是盡責的,也是稱職的,他怎麼會借口懷念郭嘉來「愧眾謀士」?
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歎息呢?實際上曹操是在歎自己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三國誌·郭嘉傳》說:「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說,如果郭嘉還活著,事情就不會這樣了。怎麼就不會這樣呢?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征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