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紅軍逼上長征路 蔣介石身邊的「諸葛亮」

被蔣介石稱為「當代臥龍」的首席軍師楊永泰(廣東茂名人),如今已幾乎無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筆力雄健,助蔣剷除「諸侯」,逼迫紅軍長征,為國民黨立下汗馬功勞。若非喋血江畔,民國往事又該添多少傳奇……

楊永泰:蔣介石身邊的「諸葛亮」

說楊永泰是蔣介石的「諸葛亮」,一點都不過分——他初出茅廬,便獻策蔣介石「三分天下」;一道「出師表」,就逼迫工農紅軍移師西去。蔣介石對他言聽計從。不曾想,權重一時的他最後居然血染揚子江畔,做了國民黨派係爭斗的冤鬼。

「削藩」計助蔣剷除各路「諸侯」

楊永泰,字暢卿,1880年生於廣東茂名,先後畢業於廣東高等學堂與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後離開孫中山加入政學會,先後出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廣東省省長。但隨著政學會的風消雲散,他只好蟄居上海,常常為有奇才而無處施展暗自歎息,為未逢「明主」而黯然神傷。

1928年初,通過政學系黃郛和熊式輝的引薦,楊永泰結識了蔣介石。楊自幼接受嚴格的舊式教育,又曾留學日本,接受過系統的西式教育,故「既擅文事,又長武備;既懂立法,又精行政」,加之對於「天下大事」觀察已久,故與蔣介石見面之初便發表了宏韜大略:

當今天下,廣西第七軍橫行兩湖,李濟深負隅兩廣,白崇禧收編了唐生智殘部三個軍,稱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結馮、閻,則南京無法立足。好在桂系的政敵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舊部為辭進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買馮玉祥的大將韓復矩、石友三等,則李宗仁、白崇禧的勢力就不難瓦解。

楊永泰將其「削藩」策略概括為:以經濟方法瓦解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以政治方法解決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以軍事方法解決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以外交方法對付張學良的東北軍。

蔣最頭疼的軍閥問題,被楊永泰數語道破。蔣介石頓時心明眼亮,對楊永泰肅然起敬,任命楊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由一個草居在野的政客,一躍而入蔣總司令的「臥榻之側」,楊永泰成了蔣介石的「首席智囊」。

完成北伐之後,蔣介石即著手實施楊永泰的「削藩」謀略。

1928年7月中旬,蔣在北平召開軍事善後會議。國民黨各路「諸侯」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參加會議。蔣介石提出了《整理軍事方案》和《軍事意見書》,冠冕堂皇地提出整編軍隊,裁減兵員,其意圖是削弱其他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壯大自身勢力,等待時機,各個擊破。馮玉祥、閻錫山諸人開始均沉默不語,後來極力抵制。

蔣介石僅想利用這次機會試探一下各路「諸侯」的態度,當然是無果而終。

楊永泰向蔣介石建議:利用北伐結束之機,採取「調虎離山」之計,將這些人明升暗降,調到南京,以便解除兵權。蔣介石接受了楊的建議。

8月8日至15日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蔣介石任命馮玉祥為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閻錫山為蒙藏委員會委員會長兼內政部部長、李宗仁為軍事參議院院長,並希望三人長住南京,共商國是。

接著,楊永泰建議蔣盡快召開編遣會議,「杯酒釋兵權」,用政治方式削去「諸侯」兵權。1929年初春,編遣會議召開,但出乎蔣的意料,各路「諸侯」在裁兵問題上互不相讓,爭論不休。尤其是馮玉祥,稱病請假,消極對抗,致使蔣抱極大希望的會議草草收場。

既然政治方式不能「削藩」,只好訴諸武力。按照楊永泰的建議,蔣介石決定首先用軍事手段消滅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當時,桂系勢力盤踞著從廣西、廣東經兩湖直到山海關長達千里的戰線,擺下了「一字長蛇陣」。如何破掉李、白這個互相配合的戰陣?楊永泰向蔣介石建議:先擊首腹後斬尾,武力進攻和政治分化雙管齊下;先解決武漢、平津桂系駐軍,爾後直搗桂系廣西老巢。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先把同桂系站在一起的李濟深誘到南京加以軟禁,任命陳銘樞、陳濟棠統治廣東,然後委派唐生智攜巨款去天津活動老部下李品仙倒戈反桂,不用一兵一卒便使白崇禧倉皇出走。接著,蔣介石統率大軍直搗武漢。

為了實施武力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策略,楊永泰秘密來到香港,與受桂系排擠的俞作柏洽商。他憑著三寸巧舌說服了俞作柏,並許諾:「如果俞將軍活動李明瑞、楊騰輝倒桂成功,中央委你為廣西省主席,省府委員由你決定。」

楊永泰陪俞作柏來到南京後,蔣介石立即委任俞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上將參議」,由楊永泰協助到漢口,與桂系第四集團軍第七師師長李明瑞秘密接觸。當蔣介石的中央軍與桂軍一交火,桂軍前敵總指揮李明瑞便陣前自動脫離戰鬥,致使桂軍一敗塗地。李宗仁、白崇禧退守廣西。蔣介石率各路大軍齊向廣西合圍,桂軍大敗。李、白二人被迫逃到香港。

就這樣,楊永泰協助蔣介石首先平定了桂系。

蔣桂戰爭接近尾聲時,馮玉祥統率西北軍單獨反蔣。蔣介石再次採用楊永泰的計策,用經濟手段瓦解馮玉祥的軍隊。1929年5月22日,馮玉祥部下韓復矩由洛陽發出「養」電,力主維護和平,擁護中央。蔣介石大喜過望,立即復電韓復矩,令其指揮所有駐陝甘寧部隊,委任石友三為討逆軍第十三路總指揮,並送現款500萬元作為犒賞。「銀彈」的威力迅速見效,5天後馮玉祥被迫宣佈下野。

1930年3月,鹿鍾麟、商震、白崇禧、張發奎等第二、三、四集團軍57個將領通電全國,一面歷數蔣介石十大罪狀,一面推舉閻錫山為陸海空軍總司令,聯合反蔣。

面對中原大戰爆發之勢,楊永泰胸有成竹地向蔣介石建議:一、採取陸戰為主、空軍協同的戰術,威懾聯軍;採取「銀彈」外交,瓦解馮玉祥的西北軍;二、不惜一切代價,拉攏取觀望之勢的東北軍張學良。

蔣介石立即派吳鐵城和張群攜巨款到東北,極力拉攏張學良助蔣討伐閻、馮,並用重金收買了馮部將領劉茂恩,誘捕馮軍豫東前線總指揮萬選才,在戰略上佔據了主動。經過5個月激戰,蔣大獲全勝,閻避居大連,馮移居汾陽。山西晉軍被舉兵入關的張學良加以整編,西北軍則被蔣介石化整為零一個個吃掉,僅僅保留了被改編的29軍。

這樣,馮玉祥苦心經營20多年的西北軍土崩瓦解了。蔣介石採納楊永泰的「削藩策」後,只用3年時間就達到了預期目的。

【「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逼迫紅軍長征】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躊躇滿志,舉兵南進,開始向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然而三次「剿共」連連敗北。蔣介石尤其不明白,各地「諸侯」人馬那麼多,都被逐一剷除了,而共產黨就這麼一點人馬,怎麼就稀里糊塗地輸了?

楊永泰認真分析了前三次「剿共」失敗的原因,發現蔣的失策在於把紅軍看成與北洋軍閥一樣的軍隊。實際上,紅軍絕非烏合之眾,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撫、不感恩、不懼威的真正「黨軍」。紅軍的最大不同是實行政治建軍,兵民一體,上下同心,因此必須採取新的策略才能「剿」滅。紅軍既然是靠政治起家的,那就來個「政治剿匪」——「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楊永泰派人向蔣呈遞了一份「萬言書」,陳述了自己對於「剿共」的意見:「吾隨先生出師,細觀江西諸地,漸覺共黨不足為慮。所難之點為共黨與『匪區』民眾結為一家,兩者合手,實為一嚴重問題。民眾與共黨合為一家,在於吾地方官吏風氣日下,致使民眾為共黨所利用。」

楊永泰的下面幾句話更是一下子說到了蔣介石的心坎上:

我之所言新的謀略,意即剿共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所謂七分政治,在吾,則加強對匪區民眾管理,加強對匪區民眾宣傳,澄清吏治,務使土豪惡霸橫行鄉里者滅絕。對貧窮困苦無孤者,給予救濟,對匪區民眾日常生話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漸使匪區民眾日益脫離共黨,不為共黨所左右。達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謂三分軍事,在下大力於上述諸務中,然後派重兵對匪區共黨實行嚴厲的圍剿,務使除惡務盡,不留後患。同時對投誠者,要給予寬大和出路,實行先生之剿撫兼施。吾認為,如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變軍事剿共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會初見成效。

蔣介石對「萬言書」大為讚賞。1932年4月,蔣到漢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軍事,決定破格提升楊永泰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書長,令其隨行前往武漢。這樣,楊永泰正式成為蔣介石的帳前軍師。

楊永泰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方針可謂老謀深算。蔣介石照此實施,立即在「圍剿」鄂豫皖蘇區中顯示了威力。由於張國燾的指揮錯誤和政治上未能適應蔣介石的新策略,沒有採取應變措施,致使紅軍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據地,向西退去。

蔣介石大喜過望,對楊永泰更加言聽計從。他立即移營江西,全力「圍剿」中央蘇區。

1933年5月7日,蔣介石改「行轅」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會長行營,任命楊永泰為南昌行營秘書長,全權總攬政治事務。楊永泰負責的第二廳專營「政治剿共」,所以南昌行營上下又稱楊永泰為「七分廳長」。

第四次「圍剿」準備不充分,蔣介石並未得手。儘管如此,他對楊永泰的方針並沒有動搖,而是馬上組織第五次「圍剿」,調集50萬重兵對付江西中央蘇區。

楊永泰提出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在第五次「圍剿」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運用:他組織求是通訊社,專辦行營新聞發稿工作;組織努力劇團和奮鬥文藝社,作為「剿匪」前線的「文化標兵」;實行軍人獨裁,強化保甲組織,嚴厲實行連坐制,對蘇區民眾實行所謂「軟化、分化、感化」政策。更狠的是,楊永泰建議蔣介石對蘇區實行嚴格的經濟封鎖。國民黨利用軍隊、行政官員、各省黨部以至基層黨部、各地鄉紳等,組成嚴密的網絡系統,要與紅軍打一場「政治戰」、「經濟戰」和「立體戰」。

僅一年多時間,這些措施便收到奇效,逼迫中國工農紅軍西去。楊永泰因謀劃「剿共」有功,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兵不血刃奪取「天府之國」

1934年底,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進入西南,蔣介石派大軍尾隨於後。

蔣介石因追剿紅軍入川,發現這一帶山川險要,川西平原富饒,不愧為「天府之國」,如果將來中日開戰,這裡無疑是最好的戰略大後方。於是他產生了借追剿紅軍之機派中央軍入川的想法。

楊永泰看出蔣的意圖,趁機建議:「應撤銷南昌行營,改設重慶行營,一來可以繼續追剿『共匪』,二來中央軍隊可以入川,達到統一四川的目的。」蔣介石聽從其言,很快撤銷南昌行營,任命楊永泰為武昌行營秘書長,伺機圖川。

號稱「巴壁虎」的四川實力派劉湘對蔣早有防備。他積極組織力量圍剿紅軍,並以此阻止蔣軍入川,但遭到紅軍反擊,損兵折將。劉湘無奈,只好跑到南京,請求蔣介石給予經濟和武器方面的援助,並聲明不要蔣的軍隊。

蔣介石本打算就此派中央軍10個師入川,不料劉湘有拒絕軍隊入川的前提條件——楊永泰審時度勢地獻上良策:「目前要先抓到劉湘,答應給錢給軍械,不派兵,只要求派遣一個沒有武裝的參謀團駐重慶,協助川軍計劃作戰。」

賀國光率參謀團隨楊永泰一到四川,便如同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一般,施展「掏心計」。第一招,便是幫劉湘把四川省政府組建起來,然後擬出一道通電,告示四川大小首腦立即交出防區,擁護四川統一。大小軍事首腦怎敢違抗,紛紛復電表示擁護,樂得「巴壁虎」合不上嘴。

楊永泰趁機建議:打破防區劃分,重新劃定18個行政專署,由省政府派人擔任專員;原來的地方官立即調動,由省府重新任命,對原來官員進行專門培訓。這個建議立即被劉湘採納,通令照辦。但劉湘哪裡知道,楊永泰對督察專員的任命,盡力安排親蔣人士擔任;省政府與委員長行營合辦的各種縣政訓練班,也成了楊永泰控制地方的一大法寶。

趁著「巴壁虎」一打盹的光景,楊永泰把四川省地方官員的後備隊伍抓到了手中。

隨後,楊永泰借川北駐軍田頌堯與紅軍作戰失敗之際,「殺雞儆猴」,將他撤職查辦,樹立了蔣委員長的權威。1935年夏,駐川參謀團改為重慶行營,蔣介石任行營主任,楊永泰為秘書長兼第二廳廳長,管理政治、法規大事。面對這樣一招「換湯換藥」之計,劉湘急得團團轉卻毫無辦法。

楊永泰向蔣介石建議,仿照辦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法,整訓川軍軍官,以便控制川軍。1935年7月,蔣介石在四川峨眉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自任團長,並調心腹干將陳誠任副團長,分批訓練川軍營以上軍官。楊永泰經常到訓練團講話,對川軍進行拉攏分化。訓練團剛結束,一些川軍將領便倒向蔣介石一邊。楊永泰眼見蔣介石的勢力已經在四川紮了根,便建議蔣介石派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到重慶召開「川康整編會議」,逼迫川軍撤防裁兵,實現川軍國家化,川政中央化。

至此,劉湘追悔莫及。抗戰爆發後,蔣介石調劉湘率川軍東下作戰,劉湘則與韓復矩合謀倒蔣。事情敗露,蔣介石一通訓斥,「巴壁虎」口吐鮮血,命喪黃泉。

蔣介石在楊永泰的謀劃下,最終將四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政學系與CC系大鬥法】

在國民黨內,楊永泰以政學系首腦著稱。當時,人們將張群、黃郛、楊永泰、吳鐵城、熊式輝、王世傑、吳鼎昌、張嘉璈、翁文灝等人稱為新政學系。與國民黨的CC系、黃埔系等不同,這些人並沒有一定的組織,也沒有政綱,只是鬆散的聯盟。他們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且大多學有所長,精於政務,才華出眾,足智多謀,深為蔣介石器重。

作為蔣介石最寵信的幕僚,楊永泰有著很大的權力。所有國民黨重要軍政文電,都須經楊永泰先行過目,然後才能呈蔣;許多軍政要人來見蔣介石,也須經楊永泰安排。

楊永泰這種權傾一時的地位,自然引起國民黨內其他派系和權貴的嫉恨,尤其是陳果夫和陳立夫為首的CC系。

1933年1月,陳立夫、陳果夫等人談起政學系的「暴發戶」:「蔣委員長怎麼看上這位首鼠兩端的楊永泰。楊永泰有何能力,還不就是會投機嗎?」

1934年6月,南昌機場發生大火,蔣介石剛從意大利購買的霞飛式轟炸機被燒燬10多架。蔣大為震怒,命令行營調查科科長鄧文儀負責調查。鄧文儀接受了CC派的10萬美金賄賂,於調查後宣佈大火為意外事故。

楊永泰對這個結論十分懷疑,當即請示蔣介石,與戴笠聯合再度進行秘密偵破。結果真相大白,這乃是一場重大縱火案,主犯為航空署長徐培根。徐盜用公款套購黃金,虧空無法彌補,遂放火燒燬庫房以銷毀帳目。不料天氣炎熱,大火失控,致使飛機被燒。蔣介石聽了楊永泰的報告,下令將徐培根槍斃,免去鄧文儀的職務。

楊永泰的這一做法極大地觸動了CC系的利益。CC繫於是糾集所有不滿楊永泰的勢力,群起而攻之。

從1928年起,國民黨黨務大權便集中在二陳為首的CC繫手中,形成了「蔣家天下陳家黨」的格局。隨著國民黨內各反蔣勢力的蕩平,蔣介石越來越無法容忍二陳把持黨務的現狀,力謀削弱CC系的權力。

在第五次「圍剿」中,楊永泰向蔣介石提出了集中黨、政、軍力量於「剿匪總部」的建議,蔣認為這是削弱CC系的好機會,便接受了楊永泰的建議,把豫、皖、鄂、贛四省國民黨組織變更,省市黨部設主任委員,由當地軍政大員兼任。

楊永泰的這一招,把原來的省黨部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一起打入了冷宮。各縣設書記長,又把原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一起「送客」。不論省或縣都由書記長負全責,工作報告直接上呈「剿共總部」黨政處。這樣一來,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省國民黨省、市組織由CC繫手中轉到政學系手中,CC系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為當地軍政首腦的附庸。

CC派遭此打擊,當時卻敢怒不敢言。因為楊永泰這一辣招是以蔣介石名義去辦的,並已由國民黨中常會追認為合法。

陳果夫出任江蘇省政府主席時,民政廳廳長一職陳決定派自己的心腹余井塘擔任,可沒想到名單報到蔣介石手上後,楊永泰在蔣介石身邊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這不成了CC的王國?」蔣本來就不滿江蘇省政府CC色彩太濃,聽了楊的話後更加生氣,決定「留中不發」。

這可急壞了陳果夫。他素知蔣的習性,只要「留中不發」,一定是表明他持有不同的意見。他趕忙電呈蔣介石:「如有更適當勝任者,請鈞座直接指定。」

本來這是陳果夫作的一個姿態,可沒想到正中楊永泰的圈套。楊永泰向蔣推薦自己的心腹辜仁發替換余井塘。蔣遂即電告陳,一切照準,唯民政廳廳長改由辜仁發擔任。

陳果夫收到電報,頓時傻了眼:一省中除省主席和秘書長外最重要的民政廳廳長一職,轉眼落入了楊永泰手中!

陳果夫大失顏面,恨得咬牙切齒。他提出要「清君側」,下決心整垮楊永泰。

喋血揚子江畔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長汪精衛在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上遇刺,楊永泰頗想乘機爬上這一高位,進一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遭到以二陳為首的CC系的堅決反對。

組閣的願望落空了,楊永泰決定辭去秘書長職,準備出國考察。正是用人之際,蔣介石豈能放他出國?蔣沒有理會楊的辭呈。

蔣介石雖知楊永泰對自己忠心不貳,但為了平衡各派利益,決定將楊調出。早在南昌大火案發前,蔣介石就打算讓楊永泰出任南昌黨政軍聯合辦事處秘書長。

楊永泰聞訊後聲淚俱下地對蔣說:「一定是有人向先生進了讒言才至於此,在此國家危機時刻,我決不離開委員長半步!」蔣介石聽後大為感動,只好留楊永泰繼續在任。

當蔣介石調張群任外交部部長後,便決定發佈命令,任命楊永泰為湖北省主席。

楊永泰離開蔣介石身邊,出任封疆大吏,在許多人看來是楊失寵的信號。其實調開楊永泰,固然是蔣為平息國民黨內部對楊不滿所採取的措施,但也更是蔣介石用心良苦的一招。

雖然蔣介石也感到楊永泰有操縱越權的形跡,但他對楊的忠誠和才能是十分欣賞的。蔣曾對人說:「我生平用人,第一重道德,第二重才具。楊暢卿這個人,辦事有相當才具,其它方面就不要求全。」

楊永泰還未到鄂上任,便遭到了CC系及鄂省實力派的迎頭反對。CC派的走卒竄入省內一些學校,大肆宣傳政學系是「親日派」,挑動學生上街遊行。學生們聽到政學系的賣國消息,義憤填膺,到街上遊行,高呼「打倒政學系」、「打倒楊永泰」、「反對楊永泰接任省主席」等口號。一時間,武漢反楊赴任之聲頗高。

蔣介石聞訊勃然大怒,電令湖北綏靖公署主任何成浚:「據報湖北省黨部借學生提出打倒楊永泰的口號,向政府示威。如果屬實,仰將該黨部及其負責人一律軍法從事,具報為要。」為支持楊永泰,蔣介石不惜對二陳開刀了。

湖北省黨部的CC分子慌了手腳。「十人團」的老大、湖北省黨部常委劉鳴皋立即前往何成浚處,聲明「打倒賣國賊楊永泰」這個口號與省黨部無關,是學生在遊行中自發喊出來的。

蔣介石平息了CC系的倒楊風潮後,楊永泰帶著一種無法形容的愁悵,離開南京,逆江而上。但陳立夫恨楊入骨,一旦離開蔣介石的庇護,楊永泰迅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1936年10月25日,楊永泰應邀赴日本駐漢口領事館宴會,宴會結束後,在漢口經漢關乘專用輪渡碼頭準備回武昌時,突然衝出一個刺客,向其連開數槍,楊應聲而倒。

奄奄一息的楊永泰對左右侍衛說:「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許國,為國而死,夫復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國禍方長耳。」說完,這位蔣介石的「諸葛亮」便嚥了氣,終年56歲。

蔣介石得知楊永泰被刺殺後十分震驚。他一面急電湖北省政府給予楊永泰以公葬待遇,一面責令組織秘密偵查廳,盡快破案。不久,秘密偵查廳宣佈刺楊案已破,兇手陳燮起(真名譚戎軒)系受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廬隱指使。劉在上海被捕後,被判處10年徒刑。

楊永泰遇刺案,是國民黨歷史上繼廖仲愷遇刺後第二起重大謀殺案。這個案件實際上是二陳為首的CC系一手策劃的,卻拿胡漢民派的劉廬隱做了替罪羊。

楊永泰跟隨蔣介石多年,出謀劃策,剷除「諸侯」,逼走「共黨」,為蔣家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一位曠世奇才,卻成了國民黨派係爭斗的刀下冤魂,不能不令蔣介石唏噓歎息。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