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劉備駕崩,意思是漢獻帝之後,劉備繼承正統,延續漢朝的命脈。這是對劉備的一種尊敬,表示他一生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獲得具體的成就。
曹丕得知此事,大喜說:「劉備已亡,朕無憂矣!」主張趁機討伐。賈翊功阻,而司馬懿則枉力贊成。並且提出五路大兵,四面夾攻的計策。遼西姜兵從旱路取西平關;南蠻王孟獲攻打益州、永昌和越雋諸郡;孫權攻兩川夾口涪城;孟達攻漢中;曹真取西川。五十萬大軍,分五路並進。孔明再高明,諒也無法抵擋。曹丕依計而行,指派專人,先到東吳,向孫權解釋前次未派兵 支持的原因,是一時不明。現在已經大悔,決定分兵四路滅蜀。東吳如果受,將來分給一半蜀地。
孫權正忙於改元為黃武元年,拜陸遜為輔國將軍江陵侯,領荊州牧,以賞勵他的功勞。但是內心則相當懊惱,早知道劉備病危,就不該向蜀示好,表示和解的善意。乾脆一直攻打下去,把蜀滅掉,再回頭伐魏。他聽到魏使的傳達,問陸遜有什麼意見?陸遜說魏和吳都不是孔明的對手,不如先勉強答應,再看情況而定。如果四路皆勝,當然發兵支應。若是四路兵敗,再做打算。
這時候孔明的特使鄧芝也來到東吳,孫權心中的怨氣,趁機發在這位說客的身上。弄得鄧芝要往殿中的油鼎裡跳,孫權才緊急加以阻止。請入內殿,以上賓之禮待之。決定由張溫隨鄧芝入川,與孔明通好 。
劉備和孫權、曹丕三人,前後都判斷錯誤。說起來三人各自一廂情願,做出對自己有利的猜測。告訴我們旁觀者清而當局者迷,還要加上一句:地位愈高,往往迷得愈厲害。劉備對孔明的禮待、信任和接納,隨著他的形勢愈有利,出現遞滅的傾向。孔明當然有自知之明,倣傚當年漢高祖和張良的故事,也愈來愈像張良。非常謹慎地不發表 太多意見,有時候甚至於沒有反應。孫權對呂蒙,尚且不如魯肅那樣信任。對陸遜更是缺乏信心,否則為什麼派諸葛瑾向蜀求和不成,馬上轉向投降曹魏?他的想法是曹丕派兵夾攻劉備,結果也是落空。曹丕小心眼特別多,那時候還在整肅曹植的黨翼。只想蜀吳相爭,魏末得利,結果失掉了最好的時機。
孫權假降,曹丕還不是假意要分一半蜀土給東吳?雙方缺乏誠信,自然不容易聯合作戰。實際上蜀軍虎亭大敗之後,已經沒有什麼兵力。孔明利用孫權和曹丕之間的矛盾,再派鄧芝陪同吳使張溫,向孫權表明兩國同心滅魏,得天下太平。然後看天命所歸何人,再來定奪的誠意。孫權大笑,於是吳蜀重新言好。曹丕當然非常憤怒,司馬懿趁機燒火。建議御駕親征,先取東吳。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存心害死曹丕。看起來真的是水鏡集團派來臥底的人士,否則怎麼會提這種餿主意呢?
司馬懿被封為尚書僕射,抓住國政大事的決斷權。曹丕則疲於奔命,差一點死在東吳都督徐盛的火攻烈焰中。大將張遼,腰際中了一箭,回許昌後不治而死。曹丕厚葬之,卻不勝感傷!孔明這邊,由於南蠻王孟獲來犯,所以當趙雲趁機殺出陽平關之際,回軍成都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