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要找張居正秋後算帳?

關於萬曆新政,史學界一直給予肯定。拙著《張居正》也因人及事,對這一歷史時期作了濃墨重彩的描述。所以這裡再不用贅述。但是,我仍要從女人的角度,談談李貴妃的歷史功德。

張居正上任首輔後,首先就是給隆慶皇帝的兩位遺孀上尊號。因為新皇上登基,老皇上的后妃要升格為「太」字輩,如太后、太妃等。明朝進封制度規定:「新天子登基,尊老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亦封為太后,但加徽號以示分別。」這意思是,陳皇后是當然的皇太后,李貴妃作為皇上的生母,也可以進封皇太后。但是,為了顯示兩個皇太后的差別,則應在陳皇太后前邊加兩個字的尊號。馮保與張居正商量:鑒於李貴妃擔負著小皇上的監護作用,兩宮太后不應該有差別,都應加兩個字尊號。雖然,這件事在禮部實施過程中遭到一些官員的反對,但因張居正的強力支持,最終獲得通過。陳皇后的尊號是仁聖皇太后,李貴妃是慈聖皇太后。從此,兩宮太后遂無差別。

陳太后與李太后兩人,打從認識一直到死,始終感情和睦、親如姐妹。李太后地位比陳太后低下時,她對陳太后奉事唯謹。後來母以子貴,她與陳太后身份齊平但實際佔優時,她對陳太后依然奉事唯謹。每天清晨,她都會帶著兒子到陳太后處請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如此,風雨無阻。這一點令陳太后非常感動,她多次要李太后取消這個禮節。李太后的回答是:「老輩子傳下的規矩,在我手上不能改。」兩人始終以姐妹相稱。在明代,后妃之間這樣的親密無間,是難得的佳話。

這次事件,可看做是朱翊鈞與張居正這一對君臣關係的轉折點。此前,朱翊鈞對張居正深為倚賴,信任有加;此後,他對張居正除了敬畏,更在內心中潛藏了一份不滿。引起君臣對立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李太后的介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李太后與張居正的關係,在萬曆初年,始終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幾乎是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上的謀劃還是對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朱翊鈞年滿18歲後,張居正多次提出歸政於皇上,均遭李太后拒絕。朱翊鈞20歲時曾向母親委婉提出想親政處理國事,李太后亦明確回復:「30歲前不要提親政的事,一切聽張先生的安排。」母親的這個態度,增強了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反感。

因為李太后的完全支持,張居正得以大刀闊斧地推行萬曆新政,使本已氣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復了生氣。但是,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一死,親政的萬曆皇帝迅速對張居正進行無情的清算。導致在短短幾年內,萬曆新政的改革成果喪失殆盡。關於張居正的悲劇,大多數人歸結於他的改革對勢豪大戶懲抑太過。我看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與李太后的關係已引起萬曆皇帝的極度不滿。

我一直不認為李太后與張居正兩人之間有什麼曖昧之處。須知明代宮禁甚嚴,李太后與張居正儘管互相傾慕,也絕沒有勇氣進行這種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的嘗試。但是,改革的反對派們仍會捕風捉影,含蓄製造這兩個人的「緋聞」。民間的戲本中,就攻擊張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我想,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清算之所以那麼殘酷,除了皇權與相權之爭,大概也是受了「緋聞」的蠱惑,從維護皇室尊嚴的立場出發而施以雷霆手段。

自從張居正死後,李太后再也沒有過問政治。她的兒子朱翊鈞迅速變壞,乃至40年不上朝。奇怪的是,李太后也沒有作出任何指責。她的態度為何有180度的大轉彎呢?這裡頭大概有兩重原因:第一是兒子大了,她再也無法管教;第二是張居正過早去世,她失去了可以信賴的後援而心情沮喪。研究這段歷史,似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李太后是最稱職的母親,而朱翊鈞卻是最不爭氣的兒子;張居正是非常合格的帝王師,而朱翊鈞卻是一位糟糕的皇帝。

《張居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