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李鴻章盡力了嗎 平壤之戰淮軍精銳盡亡

1894年7月,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炮轟濟遠艦,重創廣乙艦,擊沉清政府租借的運兵船——英國商船高昇號,打響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第一槍。

日本如此猖狂地重創清軍之後,清政府和李鴻章居然作出了樂觀的形勢估計。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其實也很好理解,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李鴻章,對日本發動戰爭的野心都缺乏充分的估計,李鴻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交上,希望在朝鮮有實際利益的列強能夠幫助中國扼制日本的挑戰。所以,在豐島海戰日本擊沉英國商船高昇號後,他們認為這是日本在外交上捅了馬蜂窩。第一,日本海軍夠膽擊沉英國商船,顯然違反國際公法,英國必不答應;第二,日軍在漢城圍宮劫政,各國當動公憤;第三,英國正聯絡各國全力逼迫日本從朝鮮撤軍,日本必不敢不從。

李鴻章的結論是:日本迫於外交壓力,陷入困境。為了給日本更大的壓力,李鴻章決定,嚴催清軍從北路援救朝鮮,共派出四支援軍,分別是淮軍主力盛軍13營6000人,統帥衛汝貴;毅軍2000人,統帥宋慶;奉軍4000人,統帥左寶貴;奉天盛軍1500人,統帥豐升阿。四路援軍共計13500人,這是淮軍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先進的勁旅,是李鴻章壓箱底的老本。

所以,李鴻章對他們信心滿滿,在給總理衙門的報告中李鴻章誇下海口:「有此四軍,可保萬無一失。」精銳倒實在是精銳,問題出在協同上,四支勁旅有將無帥,各不相屬,很難和衷共濟。朝廷和李鴻章也知道統帥的重要,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統帥居然選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朝廷滿意的,李鴻章不同意;好不容易朝廷和李鴻章都沒有意見了,人選自己又不肯出來肩挑重任。比如淮軍宿將劉銘傳,托病不出,生怕出了差錯,毀了名將之譽。

朝廷推薦湘軍名將劉錦棠,湘、淮各成體系,積不相能,李鴻章是一百個不願意。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又力薦中法戰爭中功勳卓著的李秉衡,李秉衡時任山東巡撫,素知淮軍難於駕馭,必不能指揮得心應手,於是推辭。淮軍有人推薦毅軍主帥宋慶,李鴻章以其資歷尚淺,拒絕推薦。一來二去,時間白白浪費,最終不得不就便委任最先抵達朝鮮的直隸提督葉志超為主帥。此人恇怯畏敵,慣於諱敗為勝,局勢遂終至於不可收拾。

當委任下達之際,葉志超慌亂失措,他知道擔任前敵主帥絕非自己所能勝任,況且朝鮮局勢日緊一日,日軍大舉逼近平壤,葉志超已有回國之意。他稟告李鴻章,說自己突然患病,目眩心跳之症,每日狂發數次、十數次不等,眩迷不能自主,請朝廷准許自己開缺回津就醫調養。電至直隸,津海關道盛宣懷接電大吃一驚,隨即回電痛斥葉志超:「朝廷依托甚重,豈能言退」。

9月,平壤軍情更加緊急,李鴻章電令葉志超「預備進擊」,葉志超回電:「現平壤不過萬人,陸軍勞費萬端,必有四萬餘人,厚積兵力,分佈前敵後路,庶可無虞,請籌調添募。」大敵當前,臨時添募如何能夠應急,李鴻章沒有辦法,只有將葉志超的請求轉奏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看到葉志超的電報後非常詫異,他說:「葉志超未任統帥之前,兵少敵眾,詞氣頗壯,今日得任主帥,反而不敢進取,前後判若兩人。」光緒哪裡知道,葉志超的真面目竟會如此懦弱。

葉志超的膽怯和猶豫,讓他喪失了備戰的最佳時機,等到日軍全部進入平壤近郊,葉志超乾脆放手將指揮權交給各軍將領,讓他們劃區防守,守株待兔。實際上放棄了指揮調度的責任。就這樣,平壤城南給了衛汝貴和宋慶防守,城北給了左寶貴,城西給了豐升阿,大家只好各自為戰,形勢十分被動。日軍率先從城南發起了對平壤的總攻,城南的清軍人數最多,實力最強,衛汝貴的盛軍和宋慶手下的毅軍分統馬玉崑是出了名的悍將,他們在城南與日軍頑強拚殺,戰況空前慘烈。

衛汝貴親率兩哨清軍殺過大同江,士氣大振。日軍進攻受阻,陷入混亂,衛汝貴和馬玉崑乘勢掩殺,日軍苦不堪言,一天沒有吃飯,彈藥全部打光,又逢天降大雨,不得不倉皇撤離戰場。城南防守戰是清軍在整個甲午中日戰爭中打得最頑強也最漂亮,堪稱典範戰例,擊斃日軍將校以下140人,重傷290人,兩個中隊的日本軍官全部被打死,由此可見當時戰鬥的激烈。幾乎就在城南攻擊發動的同時,另一路日軍開始猛攻城北。日軍兵分兩路,以鉗形攻勢夾擊玄武門。

玄武門守將左寶貴,以3營1500人抵禦日軍7000餘人,局面至為危急。左寶貴是回族人,出身貧寒,1856年投身軍旅,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功名,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留在奉天統領練軍,1894年7月下旬奉命增援朝鮮。左寶貴平日帶兵,吃住都與士兵在一起,穿著十分樸素。此時,左寶貴眼見城外高地牡丹台失守,日軍炮隊列陣高台猛轟北門,清軍寡不敵眾,形勢萬分危急,他知道自己報國的最後時刻來臨了,於是一反常態,將御賜黃馬褂披掛上身,站在城樓高處指揮督戰。日軍攻勢猛烈,左寶貴先中兩槍,包紮後繼續作戰,後左胸被炮擊穿,仆地不起,血灑疆場,時年58歲。噩耗傳至北京,光緒皇帝痛悼不已,親筆書寫祭文:「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嗚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

平壤此時北門失陷,西南兩個戰場卻形勢不錯,日軍進攻受挫,士氣低落。清軍如堅守不退,勝負仍是未知之數,孰料主帥葉志超聽聞左寶貴陣亡,以為北門不守,故態復萌,為保性命,竟決定臨陣退兵,拱手讓出平壤。決策之時,朝鮮平安道閔丙奭苦苦哀求,滿堂戰將,僅僅馬玉崑一人表示反對。閔丙奭仰天長歎,無可奈何。葉志超傳令清軍各防守陣地,停止射擊,懸掛白旗,準備撤兵。日軍收到消息,判斷清軍撤退路線,在其撤退必經之路設下重兵埋伏。

晚上8點,大雨傾盆,清軍冒雨結對成群,從城西蜂擁而出,一路向北狂奔,怎知日軍早已埋伏,槍炮齊射,清兵人仰馬翻,亂成一團,相互踩踏,哀嚎痛哭,死傷慘重。當場被打死1500餘人,被俘683人,丟棄輜重裝備餉銀價值庫平銀1000餘萬兩。葉志超一夜狂退500里,直到跨過鴨綠江後,各軍仍然驚恐萬分。平壤潰敗,清廷追責,葉志超以大罪而免死,1900年得以返回故里。衛汝貴立下戰功,卻被拿問,最後被處斬。臨死之際,衛汝貴大呼冤枉,是非黑白,顛倒至此,夫復何言。(原文來自今日頭條)

《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