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慈禧稱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嚴苛;「曾剃頭」鎮壓太平天國殺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時,部下曾勸他稱帝;表面風光之下,實際上他終其一生都是戰戰兢兢,曾經三次自殺……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理學大師,為師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自曾國藩開始。才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毛澤東稱這位老鄉為「辦事兼傳教之人」。又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功成名就,位極人臣,榮耀無人能及,而他一生經歷的艱難挫折,同樣無人能比。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星火燎原,迅即席捲江南數省。清政府內外交困無力應付,只好命令各地在籍官員組建團練,就地阻擊太平軍。當時曾國藩正在湖南湘鄉老家為母丁憂。被咸豐皇帝任命為團練大臣,從此創建湘軍。在與太平軍交戰的十年中,曾國藩數次身陷絕境,三次被迫自殺,其中艱險不難想像。
第一次是靖港兵敗。
1854年,曾國藩親率水陸兩軍萬餘人,大張旗鼓,誓師出征。此時的曾國藩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認為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不料首戰即遭慘敗。他得到錯誤情報,以為靖港守敵只有數百人,防備鬆懈,於是輕率冒進。當他率領水軍戰船到達靖港時,才發現中了空城計,太平軍突然神兵天降。炮聲震天,把湘軍團團圍住。湘軍水師都是新招募來的農民。缺乏實戰經驗,且訓練不熟就倉促上陣,這些人見勢不妙,紛紛棄船逃命。互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
曾國藩急得親自拿劍督戰,後退者立斬,但是兵敗如山倒,大勢已去。太平軍乘勝追擊,俘獲無數,「活捉曾妖頭」的喊聲震天響。曾國藩羞憤交加,死傷士兵大部分來自湖南湘鄉,他既無顏面對家鄉父老,也沒臉再去見湖南官員,為了練兵他幾乎把湖南官場全得罪光了,此時都巴不得看他的笑話。眼看戰船被焚,輜重盡失,曾國藩不由得萬念俱灰。從座船上一頭扎進水中,準備一死了之,幸虧被部下救起。
第二次是湖口慘敗。
1855年,曾國藩率水師進軍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勁敵,進攻受阻。太平軍在江面和兩岸修建了牢固的防禦工事,水陸配合,嚴陣以待;而湘軍孤軍深入,又得不到陸地上的支援,明顯處於劣勢。1月底,太平天國翼主石達開首先用誘敵深入之計,將湘軍100多艘輕便小船誘入鄱陽湖內,然後封鎖湖口。湘軍戰船被分隔成兩部分,大小戰船不能互相配合,戰鬥力銳減。停在長江的大船沒有小船支持,機動性和靈活性大打折扣。而困在鄱陽湖的小船,失去了大船的依靠,幾乎喪失戰鬥力。
曾國藩的噩夢還沒結束,十多天後,湘軍水師又遭到偷襲。太平軍派出小船攜帶火器,乘月黑風高,衝入湘軍船隊,大肆放火。湘軍頓時大亂,火光沖天。死傷無數,船隻大多被焚燬。曾國藩的座船被太平軍團團圍住,左衝右突無路可逃,最後連船上的管駕官、監印官都陣亡了。遭此大敗,曾國藩眼看在劫難逃,仰天長歎一聲,縱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
他寧可自殺,也不願做太平軍的俘虜,幸好這次又被部下從水中救起。此役,湘軍永師遭受重創,曾國藩的座船成了太平軍的戰利品,船上的奏章、信件、家書盡失。曾國藩遭此慘敗,不再像上次那樣消沉沮喪,反而鬥志昂揚,積極籌備東山再起。
第三次是祁門被困。
1860年,曾國藩受任兩江總督。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把總督府遷到了安徽南部的祁門,這在軍事上卻是極大的冒險。祁門地勢形同釜底,只有一條大路與外界相通,一旦被封鎖就成死地。幕僚們曾苦勸曾國藩另選新址。以免將來受困,但他堅持己見。不出所料,幾個月後,太平軍就以10倍於湘軍的兵力向祁門撲來。湘軍死守數日,戰死大半,漸漸不支。
前線的炮聲和喊殺聲越來越近,總督府巴亂成一團。曾國藩無路可退,身邊又無兵可派。料定此番必死無疑,於是先給朝廷寫了一份遺折,又給兒子寫了一封遺書。安排好後事,他便手握短劍,靜靜地等待最後時刻。只要敵軍衝進來,立即拔劍自殺。最危急的關頭,圍攻的太平軍突然退去,原來是湘軍猛將鮑超領兵趕到。曾國藩死裡逃生,老淚縱橫。
曾國藩三次自殺,三次情況都有不同:第一次是不敢接受失敗,鬥志全無。消極逃避;第二次是勇敢面對失敗,走投無路,不自殺就要被活捉;第三次則是從容應對失敗,視死如歸了。每次都是致命的打擊,但他從不放棄,越挫越勇,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不難看出,曾國藩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大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