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依靠什麼發動北京政變 控制中國長達47年?

1861年,慈安、慈禧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北京政變,徹底擊垮了托孤八大臣。在此之後,6歲的同治皇帝登基,清朝政治進入了恭親王秉政、兩宮太后垂簾的時代。但問題來了,從慈禧自己的學識來看,他僅僅是認識一些字而已。在奏折中甚至出現了不止一個錯別字,但就是這個女人卻發動了政變,擊敗了那些飽讀詩書的權臣。那麼慈禧究竟依靠什麼發動了這場政變,當時的形勢究竟是怎麼樣的?

一、咸豐皇帝駕崩時,留下了相互制約的計策

1860年,英法聯軍在天津登陸。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大敗虧輸。最後咸豐皇帝帶著後宮和群臣逃往承德,為了與英法兩國義和,把恭親王奕留在了北京。事實證明,奕在外交方面的能力比那些大儒們強太多了。但是此時咸豐皇帝的身體也開始每況愈下,他僅僅有載淳一個兒子,而且還不到6歲。咸豐皇帝是清朝作為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這個人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政治頭腦還是有的。這個人好大喜功但又心思縝密,這也是當初他能夠繼位的原因。由於皇位第一繼承人只有6歲的載淳,因此為了保證自己寶貝兒子的地位。咸豐為他做了很多事,首先就是架空恭親王奕。宋朝的趙光義和明朝的朱棣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況奕有這個能力。

在排除了奕之後,咸豐同時留下了兩道班底。首先是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咸豐希望自己指定的大臣們能夠好好輔佐載淳。還有就是他的兩個老婆,為了防止八大臣專權,咸豐給他的兩位老婆留下了最後的裁決權。這兩個女人就是後來的慈安和慈禧,她們擁有對官員奏折的審核權。從公正的角度來說,咸豐留下的這兩天班底相互制約,是非常合適的。但是他忽略了人的因素,人心是複雜的,咸豐的計劃看似天衣無縫,實則破綻百出。最大的問題就是慈禧和肅順的矛盾,在咸豐病重中,肅順建議咸豐皇帝倣傚當年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的故事,也把慈禧順道帶走。但是咸豐還是顧念舊情的,他最終留下了慈禧。慈禧得知此事之後,對肅順咬牙切齒的恨。

二、肅順的個人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劇,奕完成了最後一擊

在咸豐去世之後,肅順等人掌握著朝中的實際權力,而慈安和慈禧僅僅擁有最終的否決權而已。但肅順這個人的個人性格十分狂傲,他認為由他們幾個輔佐載淳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安排那兩個女人。在處理朝政中,肅順經常有這樣的抱怨。這不僅僅激怒了慈禧,也捎上了慈安。而且肅順這個人還過分的謹慎,有一個京中小官為了迎合慈安和慈禧,上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這個事件本來按照以往的慣例處理就可以了,但是肅順的反應是十分驚慌,立刻對這名官員進行嚴肅的處理。但是處理這名官員的奏折被慈安、慈禧否決,這兩個女人也不傻。還不容易有人替她們說話,怎麼會輕易處置。

肅順對待奕的態度也是一大隱患,咸豐去世之後,奕從北京趕到熱河奔喪。在這一過程中,肅順不准奕覲見兩宮皇太后。其實只要他自己握住實權,根本什麼也不用怕。但是他的過渡緊張刺激了奕,最終奕自己辦成了薩滿巫師才得以與慈安、慈禧會面。三個人的態度各不相同,慈禧自然是野心勃勃,既要除去肅順,也要自己手握大權。奕則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大的權力,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慈安的態度最為無奈,他僅僅是被肅順激怒,要除去這個眼中釘而已。加上慈禧和奕兩個人的不斷慫恿,慈安最終決定加入這個聯盟,三個人的目標都是除掉肅順。

三、八大臣的大意注定了自己的失敗

在1861年秋季,皇室成員決定集體返回北京。最重要的就是將咸豐的靈柩運回北京安葬,而慈安、慈禧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肅順。這讓肅順無法推諉,畢竟這是第一要務。但是靈柩的行進速度很慢,就在肅順還在慢悠悠的在路上時,奕早就回到了北京開始部署。最後慈禧和慈安額鑾駕也早於靈柩三天到達了北京,三天時間能幹的事情太多了。這兩個女人得到滿漢大臣和各個貴族宗室的支持,現在挖好了坑就等著肅順往裡跳。結果肅順等人在幾乎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逮捕,他龐大的集團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由於他們的大意,最終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不得不說,不要輕視那些文化不高的女人們。在這次政變之後,清朝進入了兩宮太后垂簾的時代,而慈禧掌控中國的命運長達47年之久。

《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