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亭長出身,出身下層階級,不免沾染了很多流氓習氣。《史記》作者對此並不諱言,說他對輕視下人,好酒好色,沒有錢,常向別人賒酒喝,酒喝多了,就高臥不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成就了一方霸業。
縱觀歷史,凡是成事之人,總是帶有那麼一些草莽野氣和不同尋常的行為。比如宋代大將趙匡胤自以為是的黃袍加身;比如玄武門不顧倫理親情、射殺親兄弟的大唐李世民;還有滿清入關,孤兒寡女,以一股關外的崢嶸野氣,踏碎了大明江山。而正與此相反證,凡是敗國之君,性格中總是多了那麼幾分文氣、懦氣、酸氣和循規蹈矩。比如唱著「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南唐後主,不僅亡國,而且以一杯鴆酒了終;比如,那個寫一手瘦金體的徽宗趙佶,生性孱弱,終被虜擄北國,落了一個生不如死的下場;還有那個半生謹慎的思宗皇帝,最後吊死在北京的煤山上。當然,我們承認成與敗,自有其歷史的強大邏輯在;但是性格的強與弱,與運命的盛與衰,彷彿總有一種宿命的印證。而劉邦之不愛錢,就是成功霸主型性格的一個重要側面。
有兩件事可以證明劉邦不愛錢。一次是他當亭長的時候,為了參加一次上流社會的宴會,竟然空口許諾賀禮一萬,為此他堂而皇之地坐到了貴賓席上。有趣的是,舉辦這個酒席的,正是後來成為他妻子,那個在歷史上留下盛名的呂後的父親。正是這個歷經世事,有眼光、經驗老道的呂公,看出了劉邦的不尋常之處,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是他沒錢的時候做出的事情。還有一次是他有錢的時候做的事情。當時楚漢兩強爭戰正酣,為了分化敵手,劉邦拿出黃金四萬斤,交給手下人去自由處置運作。四萬斤黃金絕不是個小數目,但這筆錢劉邦敢拿,而且不查帳,不審計,不搞全程跟蹤、全程監控,這的確看出了作為無賴之人所特有的氣魄和過人之處。前者是沒有錢而許諾有錢,為只為一個尊貴的座席,說明劉邦對地位的渴望遠遠高於金錢;後者是有了錢而放手放膽去花,不加絲毫吝惜,說明了他最早知道權錢轉換這間和資本運作的重要性。人們說,如何對待金錢,常常拷問和彰顯一個人的性格。石崇的輕財,是富家子弟誇飾做秀般的敗家之舉;李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則揮灑著文人般的情義、豪氣和灑脫;而劉邦的不愛錢,卻在不經意的性格中,流露出一種政治博弈中的功利算計,流露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渴望。明朝後期軍晌虧空,是軍隊缺乏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但是等到明朝滅亡時候,卻在國庫中發現了大量的財政儲備。一個用別人的錢賭天下,一個用自己的錢守天下,勢不同,表現在對待金錢的態度上也不同,除了為政者個人性格的原因,恐怕還有台下台下的區別吧!
因此,回放一下劉邦平定天下後的一個場景,意味深長。當時,未央宮建成後,高祖劉邦大朝諸侯群臣。劉邦說,早先,大人常說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二哥劉仲慇勤用功。今天我成就的產業,和二哥劉仲比一比,究竟是誰的多呢?
殿上的大臣們聽了,高呼萬歲,大笑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