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敗給劉邦致死都沒明白的最重要原因?

楚漢相爭,強大的項羽最後之所以敗給劉邦,最重要的原因可以這樣總結:劉邦太「無能」,項羽太「能幹」!其實,劉邦並不是生來就「無能」,他的無能是在自己成了領導之後才煉成的!

劉邦曰:夫運籌策於幃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認為,在制定國策和戰略思想方面,自己比不上張良;在經濟規劃,安撫百姓,解決軍事需求方面,自己比不上蕭何;而在指揮軍隊,領兵打仗方面,自己與韓信則差的遠。

正是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超群,成就了劉邦的「無能」。說劉邦 「無能」,倒不如說劉邦聰明,他的聰明之處正在於面對優秀的人才,以「無能為能」的君臣之道。三國時劉邵《人物誌》曰: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以不同,故 能君眾能也。此所謂劉邦也。

與劉邦相反的是他的老對手項羽,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很聰明,很能幹的!項羽在謀略方面他信不過范增,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總有一種與將士爭功的嫌疑。他自認為很「有能」,最後卻慘死於烏江邊上。項羽立於烏江邊上,高呼「天之亡我」,至死也沒能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在於自己不懂「為君之道」。《反經》曰:人主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之則不能任賢,不能任賢,則賢者惡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國家之所以危。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