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一代賢君背後的污點 揭漢景帝殘忍的一面

漢高祖劉邦登基之後,採納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使得漢朝又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到了漢朝依舊有慘絕人寰的荒唐事情。世上什麼事情最為荒唐?莫過於衣冠上國居然用活人陪葬,還有被後人追認為賢帝、明君的帝王也無法避免自私、害怕孤獨等,這些人類淺薄的陋性,竟然用萬人陪葬。何等慘無人道的事跡!後世盜墓賊在盜掘漢朝墓地的時候,發現屍骨遍地,白森森一片,或許也會被驚嚇過度。

殉人儀禮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惡俗,最早出現於父系社會。父權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孫女侍僕,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其有生殺奪予的權利。既然金玉珠寶都能隨葬,人這種財物當然也可以。因此中國古代社會王侯貴族死後,一般都會進行人殉,尤其是帝王死後,不陪葬的情況很少。而且陪葬的規格要求更高,人數也會更多。不過自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殉人現象有所減弱。在漢代為何人們對殉葬之風減弱了呢?大多數的觀點表達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施行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暴虐招致天下共怨,以及長期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縮減,曾經一度身為亭長的劉邦對此民情深有體會,他統治天下以後,就廢除了慘無人道的殉人儀式,同時還鼓勵婦女多生育,發展生產。

漢代的帝王們都不主張活人陪葬。除了漢高祖劉邦之外,漢朝還有其他很多的皇帝也禁止在陵墓內實行殉人的制度。比如:漢武帝劉徹在位時,便有人上書提出廢除人殉制度。《漢書?食貨志》(卷二十四)記載,時儒生董仲舒上書,稱「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去奴婢,除專殺之威」,就是建議朝廷打擊當時的殉人現象。這一建議得到了劉徹的重視,並影響到隨後諸位皇帝的執政行為。還有一個事例是關於漢宣帝劉詢。劉詢也是很反對殉人的。《漢書?景十三王傳》(卷五十三)記敘,漢宣帝劉詢在位時,繆王劉元要求他的侍女一起殉葬,時大鴻臚禹奏稱:「(劉)元前以刃賊殺奴婢,子男殺謁者,為刺史所舉奏,罪名明白。病先令,令能為樂奴婢從死,迫脅自殺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故《春秋》之義,誅君之子不宜立。元雖未伏誅,不宜立嗣。」這奏折得到了劉詢的認可,劉元被廢除了封國的國君稱號。

雖然劉邦禁止殉葬,但是這種現象仍然屢禁不止。《漢書?五行志》(卷二十九)記載,「時又有開周世塚,得殉葬女子,數日而有氣,數月而不能言,郭太后愛養之。」這名西漢時期殉葬女子,偶然因為盜墓者盜墓而復活的奇事,東晉張華撰寫的志怪小說集《博物誌》記述到這件事。除了上面古書上的描述,證明漢代存在殉人現象真實是存在的,還有下面現代考古界的一個例子。1976年6月份,廣西貴港市貴城鎮發現了「羅泊灣漢墓」,此墓在考古發掘前曾多次被盜竊過。專家們發現裡面有7具殉葬的屍體。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認為,這7具屍體的人骨架上沒有損傷,不可能被刀劍殺死,是毒死的可能性極大。他們入殮的時候,還穿著考究的服飾,平躺直肢的姿勢,體態自然,像是死後入葬,是殉人的方式。例如在二號殉人坑中,包裹骸骨的竹蓆保存完好,但頭顱倒置,裹置在席內,還有一隻平頭鞋卻露在席外;而四號坑裡,發現的是殉葬棺,其棺身雖然有一些腐朽,棺內骸骨還沒完全化為泥土,在死者手腕西側發現兩粒琥珀珠,在盆骨位置有一枚銅帶鉤;在五號坑內也是殉棺,不過相對其他的來說就很簡陋,內面的屍體用要麼草蓆、要麼竹蓆包裹,屍體的姿勢一般都是平躺直肢。

另外漢景帝的「萬人陪葬坑」也可以證明殉葬現象也並未完全在漢朝皇帝墓葬中絕跡。

讀過中國歷史的人,說起漢景帝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後人將其及其父漢文帝的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與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孫子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貞觀之治」等齊名。需要大書特書的是,漢景帝在位期間,繼承了漢文帝之舉,推行「輕徭薄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上文帝和景帝統治期間的幾十年裡,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所以隨著生產的逐漸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加上漢景帝仁慈恭儉,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使得海內富庶,國力強盛,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此舉也為以後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難怪《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說過,在漢景帝統治時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意思是說國家糧庫中的糧食太多,堆積在一起不能散熱都發霉了。而由於糧價低廉,黎民百姓的錢幣都花不完,放在家裡都生銹了。這種說法雖然有所誇張,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景帝的政績斐然。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馭民有術的皇帝,讓一萬多人為他陪葬,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到極點。

既然能用萬人陪葬,那麼他陵墓規模的宏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來詳細地瞭解一下漢景帝劉啟的陵墓的狀況。陽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是漢景帝劉啟與其皇后王氏的同塋異穴合葬陵園,這座陵園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政府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可以說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帝陵園內有86座從葬坑,共佔地6.6萬平方米,分別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在南區的14座葬坑,考古學家們進行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後發現,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這些動物比陶俑的體積還要小一些,並且排列整齊、陣容龐大組成了「地下動物世界」。以及一些金屬器物,如銅族、弩機、帶鉤、馬銜、「半兩」錢、鐵矛、劍、鑿、鑄等,還有陶井、灶等。這些都是配陶俑的,屬於縮小比例的模擬品。但製作精巧,加工細緻,一絲不苟,是與陶俑具有同等研究價值的「冥器」,這些陶製品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生活的場景。

漢陽陵的刑徒墓地位於帝陵西北約1.5公里遠,整個面積達8萬平方米,葬於此地的刑徒約在萬人以上。漢陽陵聞名於世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這萬人殉葬的墓地,這些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藉,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鉗」「鈦」等類鐵製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情形,漢景帝實際上是在自己的陵區內單獨設置了一個刑場,用以處決一定範圍內的刑徒,這樣即可以使自己死後不孤單,也有效地解決了這些死刑分子給監獄帶來的擁擠。因此,漢景帝設置這樣一個「萬人坑」,實在是一箭雙鵰之舉。真是可悲可歎!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從野蠻逐漸走向文明的歷史,殉人制度只有在野蠻的原始社會才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現象,如果在人類發展到封建社會還經常出現這種殉人的情況,這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從古代原始社會各個部落將在戰爭中抓獲的戰俘殺掉到後來將其作為奴隸,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到了文明高度發達的漢朝,明文禁止殉人,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值得稱頌的事情,但終究還是沒有在漢朝徹底地解決殉人這個問題。(文章摘自 《盜墓趣話》 作者:張燕軍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一,漢景帝劉啟愛護百姓、鼓勵農桑、輕徭薄賦、減輕刑罰,使當時的社會更加安定,百姓更加富足,封建統治秩序日臻鞏固;尤其是在他謙恭簡樸、以身作則的帶動下,社會風氣也日趨好轉。漢景帝因此被後人奉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景仰、膜拜的好皇帝,卻先後做出了怒殺吳太子、餓死鄧通、腰斬晁錯、冤死周亞夫,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的事情來,無不暴露了一代明君暴戾殘忍的另一面。

劉啟(前188~前141年),漢文帝劉恆的第四子,因為三個哥哥早死,才幸運地被立為太子。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病逝,32歲的劉啟登基,即漢景帝。漢景帝的暴戾殘忍,並非當了皇帝後才養成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史記?吳王濞列傳》載:「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意思是說,漢文帝時期,吳王劉濞的太子在京城與劉啟下棋時,由於無禮耍賴,且態度十分驕橫,被劉啟以棋具擊殺。當時,劉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博弈之爭,就把自己的堂兄弟給活活打死,可見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暴戾的驕悍之人。

如果說打死吳太子,尚有些年輕氣盛的因素,那麼漢景帝即位後對鄧通的修理,可就明顯的是處心積慮了。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深受信任和恩典,並「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據《史記·佞幸列傳》記載,漢文帝曾患癰疽,鄧通便用嘴為其吸吮膿血。「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 天下誰最愛我者乎? 通曰: 宜莫如太子。 」為了檢驗劉啟是否真的最愛自己,劉恆就讓他像鄧通那樣為自己吸吮膿血。劉啟不得已只好照辦,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劉啟聽說「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漢文帝死後,漢景帝掌權後不久,便「盡沒入鄧通家」,甚至一根簪子也沒留給鄧通。可憐鄧通從一個大富翁變成窮光蛋,「不得名一錢」,最後竟然餓死在了別人家裡。

漢景帝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七國之亂」了。這次叛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的《削藩策》。其實,削藩的點子是漢景帝出的,晁錯只不過是把景帝的意圖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而已。但是,一旦狼來了,晁錯就成了挑起事端的罪魁禍首,成了漢景帝推卸自身責任的替罪羊,成了漢景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無辜犧牲品。「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是漢景帝扣在晁錯頭上的帽子;誅殺晁錯,則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漢景帝派人到晁錯家傳旨,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可憐晁錯為漢家天下日夜操勞,臨死前竟然還完全被蒙在鼓裡,最後落得個腰斬的悲慘下場,全家人也一起遭難。為了求得一時苟安,漢景帝昧著良心「斬御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其殘忍行徑令人心寒齒冷。

周亞夫是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一功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國家存亡的重臣,卻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景帝改立太子時,周亞夫表示過反對,因此開始被疏遠。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漢時,周亞夫認為背主投降之人不應封侯,漢景帝對他的意見不以為然。周亞夫身為丞相,多次建議均得不到採用,加上他在宮廷樹敵較多,只好稱病辭職,這正中漢景帝下懷,立即宣佈免去其丞相職務。周亞夫辭相後,漢景帝還不滿足,竟然專門設計了一場鬧劇來戲弄周亞夫。一次,漢景帝在宮中賜給周亞夫一大塊肉。周亞夫見肉沒有切割,也沒有筷子,知道是皇上故意戲弄自己,心中大為不平,令尚席官去取筷子。漢景帝竟笑著對他說:「這還未滿君意?」周亞夫一聽,怕得要死,趕緊起座下跪,脫帽謝罪,感謝皇帝賞賜,君臣不歡而散。後來,周亞夫因其子買縣官器具受牽連。漢景帝授意廷尉以謀反案進行審問,周亞夫悲憤交加,在獄中絕食五日,嘔血而死。周亞夫死後,漢景帝怒氣未消,下令絕其侯國,不准周亞夫之子嗣為侯。

對待功臣如此,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又會怎麼樣呢?漢景帝共生了14個兒子,其中栗姬生的劉榮為其長子。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同時封劉徹為膠東王。三年後,因為栗姬失寵,漢景帝廢劉榮為臨江王,另立劉徹為太子。臨江王宮比較狹小,起居不便,劉榮便想要擴建,偏偏王宮旁邊就是漢文帝的祭廟。於是,劉榮被人以「侵佔廟地」的忤逆惡行,告到了景帝面前。對於這樁牽強附會的案件,漢景帝沒有親自詢問,而是打一開始就把兒子交給了郅都。郅都是有名的酷吏,理獄雖秉公,但也極嚴厲,落在他手裡,如羊入虎口,絕無生路可言。可見,對於這個失寵、失勢的兒子,漢景帝根本就沒安什麼好心,至少在情感上已經拋棄了他。果然,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想寫信直接向父皇謝罪,郅都不許。竇嬰聞訊後,派人悄悄送來刀筆。劉榮向父皇寫信謝罪後,絕望地在中尉府自殺。劉榮自盡的消息傳來,漢景帝沒有表現出任何的自責和惋惜,只是不以為然地下令收葬了事。

用文臣而誅殺文臣,取武將而冤殺武將,仇鄧通而餓死鄧通,廢太子而逼死親子,漢景帝過河拆橋、翻臉無情、睚眥必報、寡恩忍殺的另一面已經躍然紙上。而在平息七國叛亂時,從他所頒布的「以深入多殺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殺, 敢有議詔及不如詔者,皆要(腰)斬」的詔令來看,漢景帝確係一個好殺之人。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葬陽陵,從陽陵南邊發掘出數里長的殉葬坑規模估算,殉葬的刑徒應在萬人以上,很多骨骸的手腳上還戴著鐐銬,有的被斬首,也有的被腰斬。這一具具白骨,一件件刑具,無不向世人哭訴著漢景帝的暴戾和殘忍。漢景帝死後,沒有像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元帝那樣稱宗立廟;在後人所講的「漢稱七制」中,漢景帝也沒有像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那樣得到一席之地。這樣的歸宿,不能不說是與漢景帝生平虛偽、奸詐、寡恩、忍殺,致使親戚寒心、臣下傷感有關。

《漢景帝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