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帶刀侍衛」都是什麼人?有擋刀的,有弒皇帝的
看多了清宮戲,同學們肯定都對威風凜凜的「御前帶刀侍衛」印象深刻。這一稱呼,源自於清代,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官職稱為「御前侍衛」,「帶刀」是他的標誌和特權。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帶武器的貼身保鏢。日本叫近衛兵,美國叫特勤處,中國叫「中南海保鏢」。
一、御前侍衛的來歷。
侍衛侍衛,侍從並護衛的意思。
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君的御前護衛是很鬆弛的,舉個著名的例子:荊軻刺秦王。當時秦國有嚴法:禁止侍立在殿上的臣下帶兵器。
所以當荊軻圖窮匕見,拿著匕首追殺嬴政的時候,眾人手足無措幫不上忙,虧得醫官夏無且用藥袋投擊荊軻,為嬴政贏得時間拔出劍來反擊,進而殺了荊軻。
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專門設了「衛尉」來統率近身衛士,守衛宮禁。
漢代則出現了真正意義的御前侍衛部隊——「羽林軍」。這是漢武帝劉徹的發明,為了對抗母系親戚的壓制,他借打獵玩耍為名,帶一幫武士在羽林中偷偷訓練,被稱為「羽林軍」。因為羽林軍是直接聽從皇帝指揮的御用軍隊,後世也稱為「御林軍」。
唐代,成立了一支專門負責皇帝安全的「北衙禁軍」,一直延續到五代、宋。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就是禁軍首領,所以很容易就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不過禁軍是負責拱衛京師的,最多時達到八十萬之眾。真正在皇宮侍衛身邊的,是從禁軍中精選出來的,歸殿前司掌管,稱為「殿前班、直」。
順便提一句,《三俠五義》裡的御貓展昭,被皇帝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這是小說家言,宋代沒有這個官職。只因作者石玉昆是清朝人,張冠李戴而已。
元代的中央禁軍稱為宿衛軍,宿衛軍中,又分皇帝親自掌握的「怯薜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
到了明代,肯定很多人知道錦衣衛。但嚴格說,錦衣衛只是廣義的御前侍衛,只負責重大的儀仗、侍衛活動,最重要的職責是巡察緝捕之權,其實是個特務機構。
衛戍皇城、負責皇帝安全的另有其人:上直二十六衛,其中,「府軍前衛」專門負責皇帝近身侍衛,又稱「帶刀舍人」。
清代的侍衛機構分得最細,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等,各司其職。其中,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地位最高,職責也最重要,必要時要做人肉盾牌的。
二、做一個帶刀侍衛有多難?
從皇帝這頭著想,萬乘之軀當然需要侍衛保護,但侍衛帶刀其實也是種威脅,萬一有人造發一刀砍向皇帝呢?
所以,當一個御前侍衛是非常非常嚴格的。
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出身要好。從漢代起,能當羽林軍的就是貴族子弟,到了東漢放寬了條件:羽林郎可以從「良家子」裡精選。此後,宋代、明代無不延續。
清代最嚴格,基本是滿洲、蒙古王公的勳戚子弟和宗室子弟,就算抬了旗籍的漢族子弟都是少之又少。
出身勳貴家庭,根紅苗正,基本可以確保你不會造反。
忠誠度高最重要,至於武藝,倒是其次,大內侍衛雖然經常習武訓練,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拔刀子,而是儀仗、通訊、警備作用,即所謂「御前行走」。
反過來,當了御前侍衛,待遇是非常高的。
皇帝對這些近水樓台的侍衛,薪水優厚是不用說了,陞官也要比一般軍功快得多。比如清朝的御前侍衛,除了享受戴花翎、佩黃馬褂等特殊待遇外,陞遷調補比其他人要寬得多,一等侍衛可以直接補為副都統(正二品)。還可以改文職,直接進入政界核心,比如大學士索額圖、明珠、隆科多、和珅、肅順都是御前侍衛出身。
三、「御前帶刀侍衛」真管用嗎?
中國的歷代皇帝死於非命的很多,絕大多數是子弒父,弟殺兄,臣弒君,被太監殺的也不少。但真正被刺客所殺的,則鳳毛麟角。
拿清朝來說,小說野史裡稱雍正是被劍客呂四娘所殺,還割了人頭,但畢竟是虛構的。
真正遇到刺客行刺的是雍正的孫子:嘉慶皇帝。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一個曾在內務府做過雜役的陳德(懷疑是天理教教徒),在紫禁城北神武門手持短刀,欲刺殺轎子裡的嘉慶皇帝。
當時神武門的絕大多數御前侍衛見狀,竟然反應遲鈍,無人救駕,幸虧還有一個清醒的乾清門侍衛丹巴多爾濟,他衝上前和刺客拚搏,加上御前大臣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附拉旺多爾濟的助力,終於按倒了刺客生擒活捉。
丹巴多爾濟全身被血淋淋刺傷三處,算是為皇帝擋了刀。
事後,刺客陳德被凌遲處死。嘉慶皇帝對擋刀的丹巴多爾濟重賞,晉陞為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而幾個護駕不力的護軍統領和侍衛統領則統統被革職,發配到熱河當苦役。
所以,歷朝歷代的御前侍衛,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老天保佑,千萬不要在我當班的時候出事!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皇帝反被御前侍衛殺了。
後唐莊宗李存勖,被自己從伶人提拔到從馬直(親衛軍)指揮使的郭從謙所殺;隋煬帝楊廣,被負責警衛的驍果軍首領司馬德戡和左翊衛大將軍宇文化及,聯合起來造反,被活活用練巾絞死。
煬帝怎麼也想不通,他臨死前對御前侍衛們說了這番話:「朕對不起老百姓,但對你們不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