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晚年昏庸之事:漢武帝一生可謂是功勳卓著,彪炳史冊。在位期間,滅朝鮮,平西南夷,擊匈奴、設河西四郡、通西域等等,奠定了漢室盛極一時的基礎,為華夏疆土的開闢,及促進對外交流都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肯定其歷史功勳的同時,他的一生也充滿許多爭議。
在位54年(為清朝以前最長)。他好大喜功,興水利,卻往往收效甚微,得不償失;他揮霍浪費,依漢室傳統,自即位開始便開始修陵墓,結果由於在位過半個世紀,前期陪葬的物品堆滿陵墓,結果後來的陪葬品竟沒有安置的地方,他對有功者獎賞無度,動輒數十萬金;迷信鬼神,以致逼死皇后、太子、孫兒等等。這些缺點在晚年更是惡性膨脹。
在《資治通鑒》裡,司馬光評鑒他晚年與秦始皇一般無二,武帝在晚年真的變昏庸了嗎?果真如此的話,為什麼嬴政死後,秦朝基業土崩瓦解,漢室卻仍然持續數百年呢?司馬光的評價實在有失公允。就私人生活而言,武帝並不算幸福,尤其在晚年,寵愛的女人從陳阿嬌到衛子夫,再到王夫人、李夫人先後離他而去,晚年的趙婕妤也為了社稷的長久打算被迫賜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得他晚景近乎淒涼,而對他打擊最大、同時也使他開始反思自己錯誤的,要數江充一手炮製的「巫蠱」案。
江充深得武帝信用,但是,平時跟太子有過不快。看到武帝不久於人世,擔心太子登基後報復。恰逢武帝病重,就設計巫咒,歸咎陷害太子。由於武帝一直信迷信,太子惶恐不已,在太傅的建議下,被逼造反,等到被平定,太子先是帶著倆兒子逃跑,之後被捉,然後一併殺死。太子的母親衛子夫,連同一家老老小小統統被誅,只有一個襁褓中的孩子被獄吏冒死救下,就是以後的昭帝。
經此世變,年進古稀的武帝損失了皇后、太子、皇孫,他無比傷痛。後來建了思子宮、望思台表達思念。時間久了武帝也明白太子是害怕之極,才不得已而為之。遭到這個沉重打擊之後,武帝終於有所覺悟,以後的一些措施對漢室偉業的中興和持續,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彰顯了一代大帝的最後智慧。這集中體現在他對繼承人及後事的安排上。
武帝覺出自己不久於人世,就派人畫了周公懷抱成王接受諸侯朝拜的畫,送給大臣霍光。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病危,霍光問:陛下如有不幸,誰該為繼承者?武帝說你不明白我送給你畫的意思呀!立小兒子,你像周公一樣行事。霍光叩頭推讓,說:我不及金日磾。而金日磾說:我是外國人(匈奴),不合適,再說別讓匈奴人看不起漢朝。
於是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大將軍。第二天武帝駕崩,八歲的昭帝(即趙婕妤的小兒子)。武帝的大智慧就體現在這一任命及傳位上。
霍光、金日磾二人在朝廷只算是中等級別的官員,以前也沒有十分顯赫的功績,而且金日磾還是匈奴休屠王的兒子,是從俘虜中提拔出來的。但是他們在漢武帝身邊多年,其人品、能力武帝心中十分明了。事實證明武帝「顧托得人」是朝廷持續中興的決定因素,繼位的皇帝才八歲,有什麼決策都要靠霍、金二人拿主意,這就保證了武帝的意願能得以順利的繼承。
當時,還有燕王、昌邑王已經成人,武帝卻讓一個八歲的娃娃繼承江山,這裡面體現著他的深謀遠慮。一方面他深知倆個大兒子的弱點,再者是出於對霍、金二人的絕對信任。如果一個不成器成年兒子繼位,那麼輔政大臣的作用將被大打折扣,甚至毫無作用,他的意圖自然就無法保障。
前面提到,在立小皇帝的同時,武帝將他的母親趙婕妤賜死,這也是武帝煞費心思的考慮,以往小皇帝繼位會有其母后臨朝住政,這樣以來劉氏王朝的變數就大大增加,呂後已經是個慘痛的教訓。
司馬光把武帝與秦始皇並提只看到了他們的一些相似點,但是關鍵的差異卻給忽略了。扶蘇被派往邊疆,胡亥沒有被立為繼承人,卻隨同嬴政一起巡遊。由於嬴政「惡言死」,就是宰相李斯也不敢提這檔事兒。等病的不行了,就下詔扶蘇回咸陽一同發喪,卻仍不指定接班人。當然,他的詔書被篡改了,扶蘇自殺。然而,即使不被篡改,因為沒個明確的指示,繼位這事兒也沒個完。
再看武帝,在病危時,霍光請示身後事,說明他並不「惡言死」。駕崩之後,燕王劉旦聲稱收到的詔書規格不對,「疑京師有變」,立即到長安活動,並串聯宗師,謊稱已經收到武帝遺詔。要不是先前有明確的指導,血雨腥風在所難免。
因此,武帝雖然在晚年有很多過失,但是卻吸取前世的經驗教訓,並即使糾正了一些不當的做法,還是值得肯定的,而在後事的安排上可謂費盡思量,顯示出了他的大智大勇,為王朝的延續及中興設下鋪墊,遠非嬴政所能比。這也使得這位君王的雄才大略在人生的盡頭灼灼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