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以貯之也。」這個耳熟能詳的「金屋藏嬌」的故事,來自於野史《漢武故事》。不過,這種令人充滿綺想的野史裡面,卻是一個笑裡藏刀的奪嫡故事。
大概看過一些影視劇的人,都會說是館陶公主扶持的武帝。但如果細想,就會明白,那都是幌子,惟一能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人,就是漢景帝本人。漢景帝作為「文景之治」的重要奠基人,雖然有種種毛病,但他的威權無可質疑,其對朝政的掌控亦無人可憾動分毫。怎麼可能在繼承人這種問題上掉鏈子呢?
這裡就要談到景帝的一個障眼法了:找人背黑鍋。這是一種非常厲害的馭人術。管理者時不時會碰到一些決策,必須犧牲某些人的利益;在這種民意洶洶的情況下,把責任卸給別人,是最好的金蟬脫殼之計。
這個背黑鍋的人就是景帝的同產姐姐館陶公主。
當然,館陶也不冤。她有一個女兒叫陳阿嬌,阿嬌還很小,她想把阿嬌嫁給當時的太子劉榮,讓女兒以後做皇后。但太子之母栗姬正得寵,又住在椒房內,雖沒有封後,但也差不多了;栗姬不喜歡館陶公主,便拒絕了。把館陶氣壞了。她看到弟弟的第十子劉徹頗為聰明伶俐,又很受景帝喜愛;而其母王夫人不受寵,特別謙卑,先就有了好感。館陶問當時七歲的劉徹「要不要娶媳婦?」劉徹乖巧地說要。又問要哪個?館陶指了很多個小宮女劉徹都不喜歡,只有指到表姐阿嬌的時候,小劉徹才大聲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以貯之也」。把館陶樂壞了。從此,她就鐵了心跟王夫人和劉徹結親,並決意廢掉太子劉榮。
於是,館陶不斷地景帝和竇太后面前說栗姬和太子劉榮的壞話,說王夫人和劉徹的好話。不久之後,景帝果然廢了沒有過錯的劉榮,立了原本毫無希望的第十子劉徹為太子。
然而,僅僅聽野史這麼說是不夠的,裡面有很多民間想像的邏輯漏洞。因為景帝本是一個強硬而性格猜忍之人,非常精明;而館陶公主哪有能耐主導立儲這種大事?真實情況是,景帝是順著桿子往上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又沒有落下把柄。
首先,是景帝已經看不慣傲慢的栗姬很久了。直接導致他對這個女人放棄的原因是,他曾試探著向栗姬托孤,要她照顧好他的多個子女,而栗姬卻吃醋了,態度惡劣,這讓他相信一旦栗姬當上太后,則眾兒女生命堪憂。其次,景帝並不怎麼喜歡性格軟弱的太子劉榮。從劉榮無辜被害死他不難過、反而急著保全害死劉榮的郅都,就可以看出來了。怎麼才能廢掉這個舊太子呢?正巧館陶公主不斷地在竇太后跟前吹耳邊風,幫助景帝移掉了「太后反對」這個障礙,簡直是天遂人意!
再有,館陶之所以在這麼多王子中看中這個比阿嬌小五歲的小男孩,首先還是因為劉徹當時已經嶄露頭角、脫穎而出了,景帝是很喜歡他的。而王夫人的沉穩、老實,也讓景帝放心。
從常理來說,劉徹排名第十,當太子是輪不上的。景帝對此很苦惱。最後,他立了不喜歡的王夫人為皇后,為了就是讓劉徹就順理成章地拜為太子。這就絕非姐姐在旁邊煽風點火之下的衝動,而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歷朝歷代的易太子,都會鬧得轟轟烈烈、朝廷上下一片混亂,甚至還伴隨著殺戮和腥風血雨,惟有景帝換太子,輕巧而波瀾不驚。後世常以為,那主要是館陶公主在作梗,殊不知,她不過是敲邊鼓的,真正的幕後操縱者,是景帝本人。
其實,館陶公主的地位,多是竇太后在撐著的,在竇太后去世後,縱然館陶是皇后之母,武帝也沒空搭理她了。這時候,武帝還會顧念館陶當年把他往皇位上推了一把嗎?未必。
有時不得不承認,不得高估宮闈鬥爭的價值,也許結果是早已被設計好的,你所有的努力,不過是在帝王的一局棋裡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