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裡有大量冬至習俗的記載,而現在南方人一般注重於此日建或修墓。
眾多有關冬至的史料,也使我豁然開朗,那些諸多的習俗,原是輔助項目,「賀冬」才是古代冬至主打節目。據《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實地考察後,通過「土圭測景」選定了洛邑基址。「土圭測景」的目的是尋找中國地理中心,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按照周公「土圭測景」定天下之中,西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於是,周朝便把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冬至也就成了「大年初一」。
由周到秦直至漢武帝前,「冬至」的歲首地位一直沒變。《漢書》謂:「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歷史上最早的「慶祝冬至」,類似現在慶賀新春佳節,也就是「賀歲」。漢武帝採用夏歷後,雖把正月與冬至分開,但卻設置了「冬至節」。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意思說,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老百姓「賀冬」的方式主要是燒香祭祀、美食相贈、相互走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漢武帝這麼一「改」,「賀歲」就變成了「賀冬」,且延續了2000多年
為什麼冬至要「賀冬」?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了下一個循環開始。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卷三「天文訓」篇謂:「日冬至則斗北中繩,陰氣極,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而陽氣不僅是生氣,也是人身體最好的治病良藥。所以,在當時醫藥、衛生、科學等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古人祝賀陽氣自然回升也是一種科技進步。
唐、宋、明時期,冬至格外注重「賀冬」。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冬至」篇曰:「都人最重一陽(冬至後白天漸長,陽氣初動,故稱一陽生)。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行人擁擠)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岳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城東內外」篇介紹了當時北京的「賀冬」:十一月冬至日,文武百官賀冬後,連續三天穿戴吉祥服飾,具紅箋互拜,跟過大年一樣。唐、宋皇帝冬至這天還要到郊外舉行盛大的祭天祭祖大典,也可以看成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態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