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學歷史的人知道劉徹這個人,和毛澤東確實在某些方面是比較相同的。(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我怕說多了,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我們學歷史,對於劉徹,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大一統」!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佈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漢武帝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由於篇幅就不多介紹了。)劉徹這個人,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能將自己的錯誤看的很清楚,而且每次都可以痛改前非。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晚年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下《輪台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他覺得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說實話就單單認錯誤這方面沒有哪個皇帝做的比他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