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以承襲父爵和裙帶關係為基礎,周旋於後周的宮廷,最後奪了女婿皇權的勝利者。這樣的生活打造了他機敏而又猜忌的內心,打造了他大氣而又「小心眼」的多重性格。
一、「不曉書語」知人心
楊堅在青少年時期並未顯露出聰明,靠著家族的關係,他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裡讀過書,但由於成績不好,被諷刺為不學無術,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說「不曉書語」。
雖然讀書不行,但因為有一個好爸爸,在十四歲時他便升為驍騎大將軍。後來,又被封為大興郡公。到560年,剛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湖北隨州刺史。
南北朝時期,皇帝殺大臣、大臣殺皇帝根本是家常便飯,深知官場人心、具有敏銳政治嗅覺和心機是那個時代的生存之道。楊堅雖然書讀的不行,但家庭的熏陶和自身的歷練使他在洞悉人心方面具有過人的才智。
578年,北周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也升任上柱國、大司馬(軍事主官),掌握了朝政大權。楊堅的地位雖然高了,但政治風險也加大了。年少的皇帝雖然比較昏庸荒淫,但畢竟統治者在政權方面是很敏感的,宣帝感到楊堅對自己構成了威脅,開始對楊堅警惕起來,甚至懷疑皇后是楊堅安排在自己身邊的間諜。
有一次宣帝心情不好,威脅楊皇后說:「我早就看你爸爸不順眼了,明天就滅了他。」幾天後宣帝召楊堅入宮,事先埋伏下刀斧手,下令說:「如果楊堅見到我時有任何心情緊張的表現,看我的信號,立刻殺掉他。」楊堅來了,舉止自若、毫無異樣。宣帝畢竟只是懷疑猜測,看楊堅神態自若,倒反而沒了主意,只好扯了一會閒談後放他回去。
宣帝是用這種方式來試探皇后是不是楊堅安插在自己枕邊的間諜,宣帝的邏輯是:如果皇后真是間諜,如果楊堅真有異心,那一定會把自己的話第一時間告知楊堅;如果楊堅得到消息,就一定會擔心皇帝召見自己有可能是鴻門宴,或者不敢來,或者來了也心神不寧。那楊堅的不忠之心昭然若揭,可以名正言順地除掉他。但洞悉人心、深知宮廷險惡的楊堅通過了這次考驗。
楊堅之所以一直沒被宣帝清洗掉,全靠他政治手腕的圓滑。一方面對皇帝的種種荒謬行為視而不見絕不進諫,對皇帝的步步進逼逆來順受絕不惹皇帝生氣;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與皇帝寵臣的溝通,讓他們為自己多打掩護至少別說壞話。
580年,宣帝突患重病,不久去世。在宣帝病重和去世後的一段日子裡,楊堅加緊了自己的活動。先是利用炮製宣帝假遺詔的方式取得了朝中的軍政大權以及京城部隊的指揮權,公開名義是總管朝政,輔佐八歲的小皇帝繼位。接著,利用輔政大臣身份建立了新的領導班子,吸收了一批有才幹的人,穩定政局。第三,收繳了北周皇室藩王的兵權,武力鎮壓了他們的公開反叛。第四,對其他一些表示不滿的人,採取打與拉兩手策略,能夠拉到自己陣營最好,實在不行就堅決清除。
這樣,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皇帝禪讓帝位。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了大家的擁戴,穿上皇帝的龍袍,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四十歲。
二、至誠待民慈愛心
楊堅十分留意民間疾苦,他外出時,每逢有人攔路上表,他總要停下來,親自接見詢問。594年。關中大早,百姓饑荒,他派人去瞭解百姓所吃的食物,得知他們吃的竟是豆粉拌糠,楊堅心裡非常沉痛。他將這些食物出示給群臣,流著眼淚責備自己的無能,命令撤銷自己日常的膳食,一年之內,不飲酒,不吃肉。他還曾親自來到饑民中間,帶著饑民到較為富庶的洛陽就食,命令侍衛不准驅趕、威嚇百姓。遇見扶老攜幼的人群,他引馬讓路,善言撫慰。路難走的地方,他還命令左右幫助挑擔的災民通過。這些親民的舉動是很暖人心的。
公元600年,齊州(今山東濟南)有個小官叫王伽,押送李參等七十多個犯人去京城,走到河南榮陽時,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了國法,受罪是應當的,但看看護送你們的民夫,一路上多麼辛苦,你們於心能安嗎?」李參等人謝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犯人,約定日期到京城主動會齊,說道:「如果你們失約,我只有代你們去受死了。」到了限期,七十多人竟一個不少。楊堅聽了後很讚賞,召李參等人攜帶妻子入宮賜宴,宣佈赦免了他們,並且下了一道詔書,說只要官吏有慈愛之心,至誠待民,百姓並非難教,要官吏向王伽學習。楊堅留意民間疾苦的行為,在歷代帝王中是少見的。
楊堅還注意減輕刑罰。北周的法律既混亂又殘酷,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但不徹底。隋朝建立後,他在下令制訂《開皇律》的時候,就將原來的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車裂(五馬分屍)等殘酷刑罰予以廢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條。而刑罰則分為死、流、徙、杖、答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到了唐朝,基本上繼承下來,沿用不變。
三、勤於政事尚節儉
楊堅勤於政事。他深知官員是為政之本,所以十分注意獎廉懲貪。
一次,楊堅到岐州(今陝西鳳翔)視察,對刺史梁彥光的政績十分滿意,當即下詔予以嘉獎,並號召各地官員向他學習。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樊叔略,由於在任內「甚有聲譽」,遂陞遷為相州(今河南安陽)刺史。在相州任上,他每當考核時,又都被評為政績第一,楊堅非常高興,又對他下書嘉獎,賜物三百段,粟五百石,昭示天下。趙軌任齊州別駕(類似副州官)時,在職四年,』『考績連最」,楊堅嘉獎他物三段,米三百石,隨後召入朝中任職。當他離任齊州時,父老鄉親揮淚相送:「別駕在此任官,從不收受賄賂,猶如水火不相交,所以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您清廉若水,請飲一杯清水為您餞行。」楊堅聞聽此事,自然更加欣喜,又先後幾次提升趙軌,將他樹為全國官吏學習的榜樣。此外,房恭懿、孫景茂、辛公義、劉曠、令狐熙等,也都由於為政清廉,績效顯著,多次受到楊堅的獎賞和提拔。相反,對貪官污吏,楊堅則嚴懲不貸,毫不手軟。為掌握貪官污吏的罪惡行徑,楊堅除了提倡官民檢舉揭發之外,還常常派人下去調查,甚至還秘密派人去給官員送賄賂,如果對方收取,便馬上撤職查辦。
588年秋天,楊堅派兵五十萬,向佔據江南的陳政權發動了全面進攻。當時陳的皇帝是喜歡酒色的陳叔寶,陳的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且上下沒有積極備戰,所以很快失敗。陳叔寶到了隋朝,受到楊堅的禮遇,一次,陳叔寶應約赴宴,向楊堅建議修宮殿,以示文治武功。楊堅表面上沒有說什麼,等陳叔寶走遠了,就對群臣說,他就是因為貪圖享樂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現在又來勸我學他那樣。
楊堅很愛節儉,使之成為風氣,以致當時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製作,不用綢緞綾羅。飾帶也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楊堅平時進膳,所食不過一肉。他教訓太子楊勇時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個根本條件。
楊堅的第三子、秦王楊俊,曾在滅陳戰爭中立過大功,頗受文武官員的敬仰,也深得楊堅的寵愛。然而,他後來卻受不住清苦,「漸奢侈,違犯制度,出錢求息,民吏苦之。」楊堅獲悉此情後,立即派人查辦,受牽連者達到一百多人。但楊俊不思悔改,仍舊我行我素。楊堅極為憤慨,罷了他的官,將他禁閉起來。大臣楊素勸諫說處罰得太重了,楊堅說:『』皇子與百姓只有一個法律,如果不這樣,豈不是要再立一個皇子律嗎?」
楊堅十分敬重自己的獨孤皇后。獨孤皇后有位姑表兄弟,名叫崔長仁。官任大都督。他依仗自己和獨孤皇后的親戚關係,經常搜刮民財,索賄受賄,還逼死了七位年輕貌美的女子。楊堅接到舉報後,十分氣憤,本想當即將他處死,但考慮到皇后的關係,就先通報給了獨孤皇后。皇后深明大義地表示:「國家法律涉及千家萬戶,對任何人都應依法辦事,崔長仁哪能例外!」楊堅很高興,將崔長仁判了死刑。此舉大大震懾了朝廷內外的所有官吏,廉潔風氣日趨濃厚。
中國歷史有兩個循環很相似:第一個是亂世的春秋戰國,短命的秦、長治久安的漢;第二個是亂世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短命的隋、長治久安的唐。但秦、隋雖然短命,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唐承隋制,盛唐氣象離不開隋的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