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登基後,隨即將「面具」摘下來,因為他裝的太久了,裝得太辛苦了。於是,他為了實施自己「偉大」的夢想,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動不動就驅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服徭役,弄得大隋朝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大業元年(605年),楊廣下旨命楊素、楊達、宇文愷修建東都洛陽,僅每個月抓去洛陽服徭役的老百姓就達二百萬人;又命宇文愷和封德彝修建顯仁宮,將全國的奇石異草運到顯仁宮,方便自己欣賞。
同年,命尚書右丞皇甫議征發河南、淮北一百多萬人開通濟渠,由洛陽通到淮水。又拉淮南十幾萬人開邗溝,從山陽(淮安)到揚子(揚州南)入江,又稱「山陽瀆」,全長四千多里。且河兩岸必須栽柳樹搞綠化,還要有馬路,從長安到揚州最少要修建四十多個離宮,方便楊廣外出考察旅遊時居住。
此外,還命令王弘在江南打造龍舟和數萬艘運輸船。龍舟有四層,高達四五十尺,長有兩百丈。最上層要有皇帝辦公休息的正殿內殿,中間兩層有一百多房間,房間裝修豪華,用金和玉裝飾,最下層是傭人和侍女待的地方。當然,隨龍舟出行的還有高三層的浮景船九艘,給王公大臣三教九流乘坐的船上千艘和裝載武器彈藥給衛兵的軍艦。河兩邊拉船的縴夫多達八萬多人,在河兩邊是旌旗蔽野的大隋騎兵。這樣浩蕩的隊伍,每到一個州縣,必定又是一番折騰。
大業四年(608年),又征河北一百多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業六年(610年),開鑿從京口通到餘杭(杭州)的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了起來,長達兩千四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解決了南北交通問題,直到二十世紀初還是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大業八年(612年),動員華北一百一十三萬餘人,遠征高句麗(朝鮮半島), 結果在遼東城大敗。
大業九年(613年),發兵一百五十萬征戰遼東城,想一舉拿下遼東,高句麗全國亦撼動,此時國內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造反,只好班師回朝。
大業十年(614年), 第三次發兵一百萬進攻高句麗,其間廣徵兵糧,高句麗堅決抵抗,隋軍在卑沙城大敗高麗軍, 高句麗向楊廣稱臣請和,並且送還了逃到高麗的隋叛將斛斯政。
三征高麗,調動軍隊上百萬,而實際生還的不到三千人。遼東的路上,到處都是大隋將士的屍骨,直到後來唐太宗李世民遠征遼東,才收拾這些屍骨一一埋葬。
只要完成以上其中的任意一件事,就可以名垂千古,楊廣卻能在短時間內將它們都完成了。幾番折騰下來,楊堅辛苦創下的基業損失殆盡,天下大亂。當時男丁不是被抓去服徭役,就是被征去打仗。很多州縣城鎮,不是留守兒童,就是老弱婦孺和殘疾人士。
也許他的確是想當一個好皇帝,有所作為。只是不善待老百姓,致使四面楚歌,起義的大旗到處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