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該亡國的亡國之君 楊廣的夢想真的很偉大

依據《謚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為煬。」李淵奪位後,便將這個惡謚給了楊廣。而楊廣還是李淵的親表弟,兩人共同的外公是獨孤信。

「隋煬不幸為天子,安石可憐作相公。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雄。」

歷史上的隋煬帝並非一個昏庸無能之輩,《隋書》說他「少敏慧,美恣儀」,弱冠平陳,顯示了其馬背上的功力,《隋煬帝集》則顯示了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唐太宗李世民翻閱之後說:「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資治通鑒》中說楊廣自負其才學,每每傲視天下之士,曾對侍臣說:「天下人說我當皇帝純粹是因為血統嗎,假設令我與士大夫們考試選拔,當為天子的也一定是我。」

楊堅建立隋朝後,楊廣被封為晉王,當時只有13歲。楊廣20歲時,率軍浩蕩南征,一舉平定南陳,結束了自「永嘉之亂」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此後,楊廣屢建戰功: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

文武雙全,才華出眾,做得帝王,反誤了平生,換來的是千古罵名。隋煬帝第二次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人間繁華地江都時,作了《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雲,潮水帶星來。朱乾云:「隋煬自負才高,今觀此詞,未見其必亡國。如『暮江平不動』,即唐人能手,無以過之。」

唯物史觀認為,把王朝的興衰歸功於某個帝王的賢愚是唯心主義的說法。而楊廣也的確不具有亡國之君的特徵。資治通鑒中對楊廣的正面描述不多,但即使如此它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出類拔萃:「晉王廣美姿儀,性敏慧,沉深嚴重;好學,善屬文;敬接朝士,禮極卑屈;由是聲名籍甚,冠於諸王。」在嫡長制下,才能出眾的庶子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鬱鬱而終,就只有選擇鋌而走險的辦法。晉王楊廣、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都是如此。這三個人中間,朱棣殘暴而缺乏教養,李世民也決不像貞觀政要裡描寫得從諫如流,體恤民力:在天下初安,瘡痍未復的情況下,他631年整修洛陽宮,632年擴建九成宮,634年新建大明宮,637年建飛山宮,640年建襄陽宮,646年建翠微宮,647年建玉華宮,每次動用民工動輒以十萬計。但他們比楊廣幸運,成功地維持住了帝國並把他傳給了後代。

這樣看來,劍橋史對楊廣的評價比較客觀:(楊廣)從他的勤奮的父親手中繼承了一個統一和繁榮的帝國。他計劃武力擴大帝國的領土和影響,並付諸行動。但他的這些夢想和遠征既不是狂想,也不是沒有前例的。它們倒不如說充實了他父親已經倣傚而他本人設法去完成的漢帝國的模式。只是由於他最後一次冒險行動的災難性的失敗,他的過去給人以恐怖的形象,他執政的全部歷史才遭到了歪曲。

紀錄片《大隋王朝》主題曲這樣唱道:「文質彬彬,威風凜凜。只道是併吞八荒,功蓋萬古;橫槊賦詩,笑傲前塵。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著,如畫江山都喪盡,好頭顱也與那詩歌肝膽分。只落得,一代英雄歸黃土,幾行煙柳掩孤墳。這才是,運河悠悠連今古,載舟覆舟俱凡人。」

《隋煬帝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