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一代英主,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感性。在史書裡,他動不動就哭,心疼他的同時有種莫名其妙的萌感。不知道那些緊隨其後的史官們是如何記下這些瞬間的。杜如晦去世,李世民悲慟不已,三天都沒辦法正常上朝。這三天想必都蒙在被窩裡,眼淚染濕被單。後來有天他送了條黃銀帶給房玄齡,送的時候又哭了,說以前我可以送給你和老杜兩個人,如今只有你一個人可以送了。於是又給了房玄齡一條黃金帶,讓他拿到杜如晦家裡去。長孫皇后去世後葬在昭陵,李世民因為過度想念,在太極宮裡造層觀,幾乎每天都登上去眺望昭陵。他還經常叫來大臣和自己一同悼念,某天不小心叫來了魏征。李世民問他看清昭陵沒,魏征裝傻說沒看見。李世民急了,說怎麼可能沒看見。魏征這才正顏道:」我以為皇帝陛下看的是獻陵(李淵陵),原來看的是昭陵啊」。意為提醒皇帝不要只顧著懷念妻子,還要懷念父親。
然後李世民又哭了,哭著下令把層觀給拆了。後來魏征去世了,李世民五天沒辦法正常上朝。不必說,在被窩裡哭呢。出殯時「登苑西樓,望喪而哭」,後來和臣下們談起魏征,表述自己對他的想念,又涕泗橫流。類似的事件還有,張公瑾過世,說著說著就哭了。身邊的官員當時提醒他,辰日不能哭。他就把這條規定給廢除了,照哭不誤。以及征高麗受挫,親立祭壇悼念犧牲的將士,哭。再往前,有玄武門之變後的哭,太原起兵時候的哭。哭著哭著,命運就變了;再哭著哭著,就越來越孤單了。當親人一個個離去,股肱之臣漸離身側,李世民該有多孤獨?所以才會繪了凌煙閣二十四忠臣像,見不到,那就看著畫像自己細細地想吧。
唐朝是一個疏朗的朝代,沒那麼文氣拘謹,卻又豪放任性得厲害。這樣的盛世是從李世民開始的,現代人拍唐最有唐風的當屬《貞觀之治》了,一板一眼,有如穿越,亦如場景再現。比如每次看到房玄齡杜如晦穿著紫色朝服在金色陽光下呵呵笑的場景,我老是想起章懷太子墓的那幅壁畫,壁畫上的兩個官員正在議事,滿臉都是心思。後面則跟著新羅還有哪國的使臣。還有鴻臚卿唐儉。樂呵呵地就出使突厥了,坐在地上說喝酒喝酒,說啃羊腿啃羊腿,笑得一臉無所謂。打獵也不在話下。插播一則八卦。唐儉有一次和李世民下棋,不長眼地狠狠贏了李二。李二不高興了,要殺他,還拉了尉遲敬德作證。結果第二天在朝臣面前振振有詞說為啥殺唐儉,問到尉遲敬德那裡,結果尉遲死活不認賬。啊?沒有啊!不知道啊。李二不怒反樂,重賞尉遲敬德和唐儉。我猜唐儉當時也一臉無所謂。心裡在說,唉,你就任性你就鬧吧!
那時候皇帝和臣子還可以緊緊地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議論國事。哪怕當面指出錯誤他也不以為意。為什麼良臣貞觀朝特別多?還不是因為李世民心特別大。你說我不對?哦,那我錯了,對不起啊。心胸寬廣,事業心又強,身邊又有一個很強大的團隊,文有文的睿智,武有武的謀略。能不強麼?這樣一個帝王,後來有些為人詬病的細節。我想和他的痛哭一樣,還是因為老,和寂寞吧。」記得那時年紀小,你愛唱歌我愛笑「。那種智力上的匹配感,那種戰場上所向披靡、威風八面,可以開懷大笑,可以攜手共創一個盛世的感覺,而這些人離他而去了。當時有多痛快,失去之後就有多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