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滅東突厥 酷寒天氣才是東突厥滅亡主因

唐朝初年,東突厥汗國空前強大,東到東北,西到新疆,包括契丹、室韋、高昌等許多民族和國家都臣服於突厥。突厥有雄兵百萬,「北狄之盛, 未之有也」。如此強大的突厥汗國,在隋末亂世中橫行北方。包括唐高祖李淵,幾位隋末諸侯都拜在突厥的帳下。即便是唐太宗年間,突厥也依然是唐朝最大的一個威脅。唐高祖李淵甚至想過遷都,以避開突厥的鋒芒。突厥頡利可汗帶領鐵騎十餘萬打到長安城下,唐太宗不得不拿出無數錢財,和頡利可汗媾和。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超級強大的東突厥汗國,卻莫名其妙的在630年突然滅亡了。

在許多人的認識中,唐太宗一生文治武功,南征北戰,堪稱輝煌。自然,東突厥汗國乃是在威武的唐太宗的軍事打擊下才滅亡的。

事情真的是如此呢?

我們看《舊唐書》中唐朝人自己是怎麼記載這段歷史的。

( 貞觀元年, 公元 627年 ) 其國大雪, 平地數尺, 羊馬皆死, 人大饑, 乃懼我師出乘其弊。引兵入朔州, 揚言會獵, 實設備焉……( 貞觀三年, 公元 629 年 ) 頻年大雪, 六畜多死, 國中大餒, 頡利用度不給, 復重斂諸部, 由是下不堪命, 內外多叛之。

東突厥汗國所在的蒙古高原一帶,包括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從公元627年開始,連續三年的冬天都出現極度嚴寒的天氣。牛羊幾乎都死光了,東突厥汗國陷入了空前的大饑荒中。黃河流域,尤其和河北一帶的災情,也使得突厥汗國即便深入大唐劫掠,也毫無收穫。頡利可汗為了保持軍力,不得不強行徵收軍需物資,引起了國內多數部落的反抗。東突厥已經危在旦夕。

關於627-629年間,蒙古高原到黃河流域遭遇極度嚴寒天氣的記載,在《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廣記》《冊府元龜》都有記載。這一切確鑿無疑。

但是,這只能說明天氣嚴寒是東突厥滅亡的原因之一。那麼,唐朝的軍事打擊和天氣嚴寒,究竟哪一個才是根本原因呢?

《舊唐書》中對東突厥的滅亡,有這樣一段評價:「鹹謂太宗有馭夷狄之道, 李勣著戡定之功。殊不知頡利之衰也, 兄弟搆隙而部族離心。當太宗之理, 謀臣猛將討逐之, 其亡也宜哉!」

很多人都覺得唐太宗非常懂得如何駕馭周邊少數民族,大將李勣有平定突厥的大功。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突厥頡利可汗之所以衰敗,是因為兄弟發生內哄,部落分崩離析,而唐太宗趁機命令猛將征討。也就是說,在史家看來,突厥內亂才是其滅亡的根本。

另外,在東突厥滅亡後,唐太宗發佈了一道詔令:「自去歲迄今, 降款相繼, 不勞衛霍之將, 無待賈晁之略, 單于稽首, 交臂稿街, 名王面縛, 歸身夷邸。」從這道詔令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唐朝出兵後,幾乎沒有遇上像樣的反抗,不少突厥部落為了活命,相繼投降。唐太宗慨歎,根本就不用勞動名將,也根本不用謀略,東突厥就滅亡了。

從太宗的宣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唐朝北伐的規模其實不大,雙方並沒有展開大規模的戰鬥。

而突厥之所以內亂,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雪災。

在翻看史料的時候,經常會慨歎,唐太宗一生真的實在太幸運了。當然,運氣也是一種實力。何況太宗能夠在東突厥雪災時,果斷出征,其英民果決,也超越尋常帝王。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