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五難婚使」的故事 祿東贊求娶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為唐宗室之女,自幼被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收養在宮中,得到鍾愛,被封為文成公主。久居宮中,文成公言受賢德的長孫皇后影響很大。長孫皇后為人仁厚恭順,襟懷寬廣,而且明事理、識大體,對子女要求也很嚴格。長孫皇后還好讀書,「喜圖傳,視古善惡自鑒,矜尚禮法」,甚至梳頭時也手不釋卷。長孫皇后對文成公主十分鍾愛,視為己出但又不對她過於溺愛。她不僅常常用深入淺出的道理來教育文成公主,還以自己的言行作為子女的表率。耳濡目染,文成公主也養成了高貴的氣質。

在皇帝皇后的呵護下,16歲那年,文成公主已經長成為一個端莊沉靜的美貌女子。她知書達禮,多才多藝,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她那顆善良美好的心靈使她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她研讀了許多佛經,並通曉卜筮之學。因此,在吐蕃一再提出和親的願望時,唐太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關於唐太宗的許婚,還有一個「五難婚使」的故事。

當時印度法王、波斯財王、格薩軍王、美色市王、吐蕃王子都愛慕文成公主花容玉貌般的美麗,大家分別派遣重臣,攜帶貴重的禮物前來長安,爭聘文成公主為妃。他們所派的使臣多達500人。面對五國的使臣,唐太宗一時拿不定主意,便有意說:「我要試看使臣中,哪一國的使臣智巧,就把公主嫁給他的國王。」於是,唐太宗出了幾個難題。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請到宮中,拿出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束絲線,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能把絲線穿過明珠中間的孔,就把公主嫁給誰的國王。」原來,這顆明珠有兩個相通的珠孔,一個在旁邊,一個在正中。中間的孔道彎彎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柔軟的絲線穿過去,非常困難。幾位使臣拿著絲線直發愁。祿東贊(也就是吐蕃的使臣)很快想出一個辦法,他找到一隻螞蟻,用一條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到九曲明珠的孔內,然後不斷向孔裡吹氣。一會兒,這只螞蟻便拖著馬尾鬃從另一端的孔中鑽了出來。祿東贊再把絲線接在馬尾鬃上,輕輕一拉,絲線就穿過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見祿東讚這樣聰明,很高興。

第二個難道,是要求每個使臣在一天之內吃完一百隻羊並揉好一百張羊皮,喝完一大瓶酒而不醉。當其他國家的使臣面對著大堆的酒肉束手無策時,祿東贊早已胸有成竹。他用輪流食作並進的方法輕而易舉地通過了這項測試。

接著,唐太宗又出了第三個難題。他讓人把使臣們帶到御馬場。御馬場左右兩個大圈,一邊是100匹母馬,一邊是100匹公馬駒。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們的母子關係辨認出來。其他幾個使臣一籌莫展,只有祿東贊想出了辦法。他運用吐蕃人民在遊牧方面的豐富經驗,讓人暫時不給馬駒吃草和飲水。過了一天,他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了出來。只見母馬嘶叫,馬駒哀鳴,小馬駒一個個跑向自己的母親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就這樣被祿東贊辨認出來了。祿東贊說:「馬的母子關係已經辨清,請陛下將公主嫁給我們的贊普。」唐太宗說:「還要再考一次,然後決定。」

當天夜裡,宮裡鐘鼓齊鳴,皇帝傳召各國使臣入宮。其他幾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齊趕到宮裡。只有祿東贊想得周到,他因為初來長安,路途不熟,怕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就讓隨從帶著紅顏料,在去皇宮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記號。原來唐太宗是請各國使臣到宮裡看戲。看完戲,唐太宗說:「你們各尋歸路吧,誰能最先回到住處,就把公主許給誰的國王。」祿東贊有記號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處。其他使臣由於不熟悉路途,摸來摸去,直到天亮以後才找到住處。

祿東贊屢考屢勝,唐太宗派人把他帶到宮中,說:「我答應把公主嫁給你的贊普。不過,我的皇宮中年輕貌美的姑娘數不勝數,你要能從中認出公主,才說明公主和你們的贊普真正有緣。」祿東贊對此早有準備,他事先就通過與一些皇族結交詳細瞭解了公主的容貌體態。因此,在300名同樣打扮的宮女中,祿東贊一眼就認出了健碩豐腴、氣度不凡的文成公主。

五次考試祿東贊都通過了。唐太宗非常高興,心裡想:松贊干布的臣子這樣聰明、機智,松贊干布自己就更不用說了。於是,他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傳說中的這個「五難婚使」的故事,雖然不一定是歷史事實,但從中可以看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唐太宗對文成公主的珍愛及對和親的重視。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