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什麼是好皇帝但他的儲君卻不行?

唐太宗是我們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帝王。但是在選接班人問題上,他選擇性情懦弱的晉王李治做接班人,結果釀成武後專權,改唐為周的悲劇。李唐王朝皇權旁落十幾年,差一點斷送了李唐王朝的前程。唐太宗是一個建儲較早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他就立皇子中山王承乾為太子,當時的唐太宗年僅27歲,太子承乾也只有8歲。承乾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和唐太宗非常恩愛。不知什麼原因,唐太宗特別寵愛魏王泰。唐太宗寵愛魏王泰到了什麼程度,僅舉一例就可以說明,他聽說三品以上的官員不尊重魏王泰,就把三品以上的官員召集起來,嚴加訓斥。他對魏征等人說:「你們看不起他,我要是縱恿他,你們就會受到折辱。」在唐太宗的寵信之下,魏王泰有奪嫡之心是在所難免的。「魏王泰多藝能,有寵於上,見太子有足疾,潛有奪嫡之志,折節下士以求聲譽。」在魏王泰的精心經營下,太子承乾的處境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太子承乾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靠山,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就已病死了,太子隨即失去了母親的呵護;另一方面,太子「失德」的報告源源不斷地傳遞到唐太宗跟前來。而魏王泰卻深得唐太宗的喜愛。唐太宗知道「廢長立幼」是大忌,開始比較冷靜,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八月,他「以魏征為太子太師」,試圖挽救太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朝野上下把太子承乾與魏王泰做比較,認為太子有足疾,魏王泰聰穎,唐太宗告戒群臣說:「太子雖有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他的意思已經很明確,太子就是不行,可以立太子的兒子!到了同年夏天,唐太宗突然改變了主意,「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幽於右領軍府。」

承乾被廢以後,唐太宗馬上就當面口頭允諾立魏王泰為太子。可見,唐太宗廢太子之心早已有之,不過,沒有急於公開罷了。

唐太宗既然口頭立魏王泰為太子,為什麼後來又改立李治為太子呢?魏王泰沒有能夠如願當上太子,與太子承乾被廢後發生的有兩件事有很大關係。第一件事,唐太宗當面口頭答應立魏王泰為太子的當天,魏王泰從唐太宗處出來,恰好碰到了去看望唐太宗的晉王李治。父親已經口頭許諾立自己為太子,魏王泰就神氣起來,他教訓李治說:「你和元昌關係不一般,元昌現在敗沒了,難道你一點也不憂愁嗎?」李治當時就被嚇哭了。元昌是唐高祖第七子,和太子承乾圖謀不軌,被朝廷發現,受到了懲處。魏王泰意思是說李治和元昌同黨,封建時代,同黨是要受株連,一同治罪的,李治聽了,當然很害怕。等到李治去見唐太宗,唐太宗見李治愁眉苦臉,滿臉淚痕的樣子,問為什麼,李治如實把魏王泰對自己說的話說了,唐太宗聽了很失望,開始後悔答應立魏王泰為太子了。第二件事,唐太宗當面責罵廢太子承乾的時候,承乾辯解說:「兒臣已經是太子了,還有什麼要謀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計,本來是要找一個保全自己的辦法,沒有想到,別有用心的人教我干了壞事。現在,魏王泰如果當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願,在他的計劃之中。」

承乾的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太子承乾被廢以後,立誰為太子,大臣們意見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劉洎勸唐太宗立魏王泰,長孫無忌堅決要求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發生的兩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險的本性暴露無遺,魏王泰和承乾關係緊張,和晉王李治關係也不協調,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較,李治當然佔了優勢和先機。

承乾的話,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覺。太子承乾被廢以後,立誰為太子,大臣們意見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劉洎勸唐太宗立魏王泰,長孫無忌堅決要求立晉王李治,這個時候發生的兩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險的本性暴露無遺,魏王泰和承乾關係緊張,和晉王李治關係也不協調,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較,李治當然佔了優勢和先機。所以,當長孫無忌再一次建議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唐太宗立即就同意了。李治被立為太子以後,唐太宗知道李治懦弱,難當大任,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又要立吳王恪為太子,說:「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如何?」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唐太宗說:「吳王恪不是你的外甥你就不同意立他嗎?」長孫無忌說:「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的最好的人選,再說,太子不能經常更換。」唐太宗才放棄了另立太子的念頭。

宣佈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唐太宗向群臣們交代了不立魏王泰而立晉王李治的原因:他說:「承乾悖逆,泰亦凶險,皆不可立。」又說,「如果立魏王泰,說明太子的位置通過經營能夠得到;從今以後,太子失德和藩王窺視太子位置的,一概棄而不用。立魏王泰,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承乾和魏王泰都能夠保全。」從唐太宗這段話看,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他是出於不得已,他自己為了當上皇帝,兄弟之間兵戎相向,結果鬧得兄弟被殺,父子關係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悲劇在兒子身上重演。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