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經歷坎坷,但坎坷的經歷,卻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和過人的膽識。生性忠直和超人的智慧,再加上過人的勇氣。使魏征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性格的良相名臣。
一、能言善辯
魏征從小父母早亡而使家道衰敗,曾被迫出家當過道士。坎坷的經歷逼著他練就了許多過人的本事,能言善辯就是其中一種,生性忠直的他常常因此而化險為夷。
太子李建成因秦王李世民功高,十分嫉妒。魏征時任太子洗馬(太子宮的屬官),於是屢次勸諫太子,要兄弟之間相互友愛。但太子不聽,雙方的矛盾越積越深。魏征看到兄弟之間已無法挽回,於是改勸太子早做準備,先下手為強,並為太子設計先剪除秦王勢力,再徹底除掉秦王。而太子優柔寡斷,多次錯過機會。結果李世民搶先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被殺,魏征作為太子的重要謀臣被捕。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勸他歸順自己,魏征不從,反而說:「太子要是早一點聽從我的話,死的就應該是你了」。李世民愛惜魏征的才能,親自為他鬆綁,並再三表示誠意。魏征見太子已死,又素知李世民的賢德,被他的誠意所感動,於是開始忠心輔佐李世民。
有一天,已經成為皇帝的李世民和魏征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魏征說:「是失去了民心的緣故」。李世民又問皇帝和百姓的關係,魏征答說像船和水一樣,並進一步闡述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唐太宗又問魏征:「我作為皇帝,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唐太宗大有所悟,從此非常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鼓勵大臣們直言進諫,終於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犯顏直諫
為報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竭盡忠心,鞠躬盡瘁,犯顏直諫,成就了君明臣賢的千古佳話。
有一次,唐太宗因兵源短缺,而應宰相封德彝的請求,下令徵召不到參軍年齡的十幾歲少年人伍。當詔令轉到魏征負責的門下省時,魏征竟然拒絕簽字辦理。太宗大怒,把魏征叫來,斥責道:「我已經決定的事,你為何不辦?」魏征從容說道:「竭澤而漁,明年無魚,焚林而獵,明年無獸。十幾歲的少年都入伍了,國家稅收、勞役必然會降低,更何況兵不在多而在精,不用湊數。」唐太宗仔細想了想,下令停止了徵兵之事。
又有一次,御史皇甫德參上書說:「修建東都洛陽,勞民傷財。稅收太重,百姓生活艱難。婦女都喜歡把頭髮高高地挽成髮髻,都是受了宮廷的影響。」太宗看後大怒,說:「德參是不是要我不勞役一人,不收國稅,後宮殯妃都不梳頭了,他才心滿意足。」魏征在一旁嚴肅地說道:「上書不偏激就不能觸動您,對偏激之人所說的話,要選擇好的採納。您如果因為不再想聽忠直的話而發怒,就失去了以往的胸襟了。」太宗一聽,心情也平靜了。
魏征性格耿直,往往據理力爭,即使皇帝盛怒之下,也從不退讓。古往今來,敢於犯顏直諫的朝臣中,以魏征最為有名,最敢堅持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在他任職期間,先後向太宗勸諫二百多事,涉及朝廷大事小情,甚至是皇帝的私人愛好,對唐太宗發生了積極的正面影響,對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更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他去世後,太宗非常感歎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現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鏡子。」
三、清白廉潔
魏征敢於犯顏直諫,敢於糾正皇帝的過失,是因為他對唐太宗忠心耿耿,對大唐王朝一心一意,對百姓的疾苦念念不忘,他自己也做得堂堂正正,問心無愧。
魏征雖貴為宰相,但生活簡樸。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破舊房子,以至於唐太宗都看不下去,要把自己蓋宮殿的材料給他蓋個好點的住房,不能讓自己的官員太寒酸了。魏征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不應該享受的。他死後,家中除了藏書外,沒有多餘的財產,以至於他的死,都成為了家庭沉重的負擔。
唐太宗感動了,親自到魏征家去哀悼,在魏征靈柩前痛哭。他要為魏征隆重的辦喪事,可是魏征早有遺囑,一切從簡,只要一輛白布帷帳裝點的車子,一口薄皮棺材。唐太宗能做的只有親自為他書寫墓碑上的碑文,下葬時,命文武百官和各地在京九品以上官員全去為他送葬,自己登上皇宮花園的西樓,遙望魏征西去的靈樞而哭泣。
長安城都在感動。百官流淚,百姓痛哭,因為他們失去了一個心中只有國家、只有君主,卻獨獨沒有自己的好人、好官、好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