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勸酒不勸色。成就一樁好事可能需要很複雜的過程,而攪黃一件事有時只需一句話。按照通常的規則,一個男人有了花心,另一群男人往往假裝不知或暗地慫恿,雖不想當牽線的紅娘,但也不願當棒打鴛鴦的法海,人們一般的態度是在沉默和好奇中讓他們往好處發展,這就叫成人之美。
不過,唐代名相魏征卻不按常規出牌,竟讓李世民失去了即將到手的美女,與眾不同地掐掉了李世民的花心。
貞觀二年,賢惠的長孫皇后發現了一位鄭女才貌雙全,傾國傾城,便親自向老公推薦,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一聽,正中下懷,喜不自勝,下詔許聘。宮廷內外緊張起來,上上下下的官員們開始張羅著如何把這樁好事辦好。
唯有魏徵得知後,有些不高興,立即入宮進諫說:「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是否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無家室之歡。現在鄭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這是為民父母做的事嗎?」太宗聽後,依依不捨地收回了成命。
誰知,房玄齡著手調查後,發現鄭氏許人之事純屬子虛烏有,所以堅持詔令有效。這時候,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並無訂親之事。太宗的花心又蕩漾起來,但魏征卻毫不留情地說:「人家否認此事,是怕你加害人家啊。」於是太宗便死了這條心,一樁「美事」就這樣被魏征無情地攪黃了。
男人在美女面前往往是容易衝動的,你把他吃到嘴裡的肉再掏出來,這如同虎口拔牙,況且魏征拔的是皇帝的牙。那麼,魏征壞人好事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
玄武門之變後,太宗把魏征拉入旗下,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犯顏納諫的事也時有發生。因為他認為魏征提出不同的意見,完全出於公心,有利於李家王朝的長治久安,所以有時雖然魏征說得很直很難聽,他都能咬牙聽進去。這一次魏征雖然掐了他的花心,但太宗依然堅信,魏征是從大處著眼、從長遠考慮。為得一小美女,而失去一棟樑,孰重孰輕,一目瞭然,所以他按住了滿腔的怒火。當然,太宗心中的這點小算盤,魏征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敢。
長期以來,太宗與魏征明有君臣之分,暗以朋友相待,彼此交心,無話不談。魏征向太宗灌輸了君臣之間一體論、忠臣和良臣區別論、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論,這使得太宗的胸懷不斷開闊,容人的氣量不斷增大,辨別奸賢的能力不斷增強,也使太宗對魏征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隋唐佳話》中的一個故事就是很有力的證明:
太宗有一寵鷂,偷偷放在臂上賞玩,看見魏征過來,嚇得趕緊把鷂藏到懷裡。魏征知道後,借口說事予以諷諫,結果因聊得時間太長,鷂悶死在太宗懷中。魏征知道,既然他能把皇帝的寵物悶死,也完全有能力把這樁婚事攪黃,因為他知道,對於皇帝來說,一個美女與一隻寵物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他敢。
其實,干預唐太宗私生活的也並非魏征一人,此前魏征的老領導、同朝的宰相王珪就已經壞過一次太宗的好事。有別於魏征的抗直激切,王珪的諫臣風範是雅正而不屈。有一次,他針對唐太宗收納盧江王妃為侍妾一事,婉轉地申訴殺人而取其妻、「知惡而不去」的不當,當場就把這樁「美事」整沒了。既然別人能頂風這樣做而平安無事,自己有什麼理由不做呢?所以,魏征也敢。
俗話說,己身正方能正別人,魏征嚴以律己、生活簡樸使他最有發言權。在家中,魏征沒有妻妾成群,而是獨善夫人;除了愛吃醋芹,也沒有其他奢侈的愛好。魏征的家庭私生活背景,完全可以讓他在太宗面前挺直腰板,直言相諫。
這一次,魏征毫髮未損地掐死了太宗的花心,全憑自己一身從裡到外的硬功夫。可憐的是,像房玄齡之流的溜須者,見到上司有好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去逢迎,不知他到底是把上司往火堆裡推,還是真正為他著想,這大概也只有讓歷史來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