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斷頭何惜手足 唐太宗李世民的「政變」之局

公元626年7月2日,天氣陰沉沉的,整個天空像籠罩著一塊巨大的幕布。這天,對李世民來說是個成敗攸關的大日子,幾天以來,他的心一直都繃著一根緊緊的弦。這次的行動,他萬分重視,親自率領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門之內,靜候著大哥李建成和小弟李元吉的到來。一場手足間的廝殺眼看就要展開,李世民之所以這麼做,只因為情勢所逼,若不誅殺同胞兄弟,那麼同胞兄弟便會要他的命。殺戮,似乎總是和爭權奪位有關,在李淵與皇后所生的四個兒子當中,以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最有爭奪皇位的資質,因此,他們的爭奪也更為激烈。

作為長子,李建成繼承皇位本是名正言順,人心所向的事情。論文臣武將、私人武裝,李建成的力量更是遠遠強過李世民。不過,李世民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早在李淵還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時候,李世民就預見了隋朝必亡的定局,促成了父親的起兵。其後,剛剛二十出頭的李世民先後擊敗了一系列強勁的對手,最終統一了江山。在南征北戰,一統天下的過程之中,李世民立下了顯赫的戰功,在軍政各界積累了很高的聲譽。就算李世民不去挑戰只能由太子繼位的封建宗法制度,大哥李建成都必將視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如此一來,手足間的火拚就只是遲早的事情了。

首先痛下毒手的是兄長李建成。初唐,突厥屢次侵犯關中地區,眾大臣建議唐高祖李淵棄都長安,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也都贊成這個主意,只有當時身為秦王的李世民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他勸誡大家不要因為胡人的騷擾就被動躲避,並主動請命在幾年之內活捉突厥首領,平定騷亂。李淵認為李世民言之有理,便不再提遷都之事。而李建成與嬪妃正好以此誣陷李世民,上奏說:「雖然突厥屢次禍亂邊疆,但只要區區財物便能將其遣退。李世民打著抵禦突厥的幌子,恐怕是為了總攬兵權、篡奪帝位吧。」

捕風捉影的話說得多了,李淵難免對李世民有所猜忌。有一天,他讓三個兒子比賽騎馬射獵,一決勝負。李建成故意將一匹難以駕馭的 決勝負。李建成故意將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交給李世民,一路上這馬三次蹶蹄,身手矯健的李世民都化險為夷。於是他就對屬下宇文士及說:「大哥打算用這匹馬來謀害我,可是人的生死自有命定,就憑他們是無法左右的。」誰料,這話經過李建成的捏造加工,變成了嬪妃在李淵耳邊的枕頭風,「秦王自稱上天授命他做天下的主宰,怎麼會白白去死呢!」

李淵聞言大怒,召建成、世民、元吉三兄弟前來當面對質。李世民摘去王冠,磕頭申辯,仍不能緩解父皇心中的怒氣。幸而有人忽然稟報突厥來襲,李淵這才勸世民戴回王冠,與他共同商議退敵對策。此後,每一次遇到敵情,李淵總是派世民前去討伐,但對這個兒子的猜忌卻愈發加重了。太子李建成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精心挑選了一個大雨滂沱的傍晚,差人前往秦王府邀李世民前往自己府上赴宴。秦王府的人深知太子素來詭計多端,都勸李世民不要前往,以防不測。李世民卻認為雙方雖然正在暗中爭鬥,但還不至於到手足相殘的地步,便欣然前往。

等到了太子府上,建成和元吉一改往日劍拔弩張的氣焰,與李世民談笑風生,對他的功績和才能讚不絕口。然而就在宴會過後,酒足飯飽的李世民竟兩腿發軟,頭暈目眩,他立刻警覺起來,掙扎著想打道回府,沒想到竟一下子癱坐在地。此時的李建成只是不慌不忙地吩咐下人:「秦王暴病,趕緊送他回府。」也許是命不該絕,李世民回到府中,灌下許多解毒藥,吐得天昏地暗,竟奇跡般地保全了性命。這件事雖然沒有確鑿證據指向李建成下毒,但其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李淵知道這件事後雖然怒斥了李建成,但也沒有多作處置。

不過,李淵還是擔心兄弟倆再生差池,便想要讓李世民留居洛陽,主宰陝州以東的廣大地區。這道詔書一下,雖然李世民萬般不捨,但還是做好了出發的準備。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擔心李世民一出長安城就難以控制,於是派人密奏李淵,聲稱秦王及其黨徒得知要前往洛陽,無不歡欣雀躍,秦王恐將一去不回。於是,生性多疑的李淵又改變了主意,李世民前往洛陽的事情不了了之。此後,建成、元吉與後宮的嬪妃加緊了誣陷李世民的步伐,一次,他們設計誣陷李世民調戲後宮的嬪妃,李淵信以為真,準備對李世民實施懲治。幸虧大臣陳叔達進諫力勸,又礙於李世民所立下的汗馬功勞,李淵才罷手。

這時,秦王府的幕僚屬官已是人人自危,不知所措。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認為,恩怨既已結成,一旦禍起蕭牆,不僅秦王府無法招架,而且連社稷的存亡都成問題。於是,他與秦王府屬官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抓緊時機,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一開始,李世民念及手足情分而有所遲疑。但隨著鬥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建成和元吉採用收買和誣陷的手段逐步瓦解李世民的左右臂膀,就連房玄齡和杜如晦也因為誣陷而遭到斥逐。最終,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長孫無忌還留在秦王府中。此時若是再決而不斷,恐怕性命難保,李世民不得不加緊行動。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先是向李淵告發了同胞兄弟的種種陰謀。得知陰謀敗露的李建成決定和李元吉率先入宮,逼李淵表態。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已被秦王策反。這天清晨,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建成、元吉兄弟倆會合之後,從東邊走近玄武門。當兩人到達臨湖殿的時候,李建成聞到了空氣中一絲暗藏的殺機,立即打馬回撤,然而一切都已經太遲了,李世民從身後叫住他。建成和元吉還想逃跑,李世民的伏兵卻恍若天降,他們全副武裝、殺氣騰騰,早已做好了誓死一戰的準備。

危急之中,李元吉率先摘下隨身攜帶的弓箭。但是意外之變讓他太過緊張,不是拉不開弓就是搭不上箭。正在元吉糾結再三之時,李世民已經一箭射向了李建成。只聽見一聲弦響,箭頭便帶著風聲呼嘯而來,他甚至來不及閃躲便被射穿了喉骨。這是定立乾坤的一箭,李世民的伏兵在這一箭的影響之下士氣大增,眾箭齊發,成功地將李元吉從馬上擊落下來。

接下來便是太子隨從們的負隅頑抗了。在混戰之中,李世民的馬受驚狂奔,困在了樹叢之中,他想著自己剛剛對兄長射出的致命一箭,忘了控制坐騎,竟從馬上跌落下來,昏死過去。方才落馬的李元吉就在附近,聽到動靜立即狂奔過來,奪取了李世民手中的弓箭,想用弓弦勒死他。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尉遲敬德大喊著策馬衝了過來。李元吉一見大事不妙,轉身就想逃跑,可是尉遲敬德的長箭已經洞穿了他的身體。元吉一頭跌倒在地,對玄武門之變至關重要的第二箭獲得成功。

再說這個尉遲敬德,他果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非常豐富。他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高高挑起,兩人手下的士兵很快就知道首領已死,忙不迭地潰散開去。話說此時李淵正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卻聽到外面亂成一片,正在驚愕之時已看見尉遲敬德手執長矛帶著人馬前來稟報,說是李建成、李元吉陰謀叛亂,已被秦王成功剿滅,自己特來保護皇上免受驚動。

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李世民已經勢不可當,做父親的也只好順勢立世民為太子。僅僅兩個月之後,李淵便傳位給李世民,做自己的「太上皇」享清福去了。「玄武門之變」是成就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的開端。但仔細推敲起來,這場精心策劃的政變仍然包含著手足相殘的暴力元素。然而,將殘忍的表象一一揭開,我們仍能還原一位明君為了國家和個人命運鬥智鬥勇的崢嶸歲月。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