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宮得寵
張玉貞,本貫仁同,其祖為高麗名臣張安世。朝鮮建國後,太祖李成桂多次寫信邀張安世入朝輔政,均被婉拒,最後遣其子張仲陽入仕新朝,官居漢城府左尹,後張家累世為官。雖出身官宦世族,但張氏因生母尹氏為其父之妾,所以並非兩班貴族而為中人(兩班與妾侍所出)。
父親張炯在世時為朝中文官(贈領議政,後追封為玉山府院君),堂伯張炫為譯官。前母為高氏,生母為尹氏,有兩兄張希栻、張希載以及一姐張氏。
朝鮮正史《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時張玉貞堂伯張炫犯罪,張氏家族亦被牽連,張玉貞由此沒入宮中為內人。
張氏入宮後受到肅宗曾祖母莊烈王后的賞識。又由於容貌氣質出眾,被肅宗臨幸並寵愛有加,但此舉引起肅宗之母明聖王后的強烈不滿,適逢肅宗元配仁敬王后不幸辭世,明聖王后便搜織罪名將張氏驅逐出宮並在喪期過後立即撿擇大臣閔維重之女閔氏為繼妃(即仁顯王后)。
肅宗一脈幾代單傳,原本人丁單薄,然而仁顯王后入宮後長期無子,使得其處境尷尬。仁顯王后本知肅宗與張氏舊事,時明聖王后升遐,為使王室有後,向肅宗提出將張氏接回宮中,此舉亦獲得莊烈王后的支持。
肅宗隨即召張氏入宮,恩寵更勝往日。肅宗十二年十二月十日被封淑媛,不久又升昭儀。肅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張氏於昌慶宮就善堂誕下肅宗第一個後嗣李昀(日後為朝鮮景宗),肅宗大喜。
肅宗十五(1689)年一月,張氏被封為正一品「禧嬪」。同年(1689年)肅宗以「善妒」之罪廢掉仁顯王后與金貴人,將她們趕出宮外,貶回私宅。五月,擢升張氏為中宮王妃(史稱「己已換局」)。
張氏父母親由此分別冊封為府院君與府夫人,其兄張希載亦成為捕盜大將,而張氏也成為朝鮮王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卻登上國母之位的王妃。
排除異己
張氏入主中宮後開始培植她的朝廷勢力,利用王妃之身份在朝中廣納黨羽,成功得到南人派的支持,並使其子李昀被立為世子,可謂權傾一時。張氏為保肅宗專寵,排斥異己,多次責打被肅宗寵幸的宮女,她的狂妄驕縱使得肅宗對其逐漸厭惡。
當時因失勢而對時局持反對態度的西人派,趁機在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起「閔妃重定運動」。肅宗為平衡各方勢力使其相互牽制,抑制張氏及南人派,對此給予暗中支持,而黨派鬥爭也由此愈發激烈。
肅宗二十年(1694年),張氏感到威脅,遂通過其兄張希載意圖謀害廢後閔氏,不料被肅宗識破,借此除去其一干黨羽。不久,肅宗決定迎接仁顯王后回宮並重立為妃,貶張氏為嬪。
張氏為此深感不滿,多次上訴不果。七年後,肅宗二十七年(1701年),久病在床的仁顯王后病危,張禧嬪請巫師作法,意欲加害仁顯王后。結果東窗事發,十月,肅宗以「詛咒國王」、「巫盅王妃」之罪名將張氏廢為庶人並賜毒藥將其鴆殺,世子哀痛欲絕。
肅宗雖令張氏自盡,但對世子依然疼愛有加,駁回了西人派要求「改立世子」的要求。
世子李昀繼位後,一直供奉其母靈位於後苑的別殿,並追封母親張氏為「玉山府大嬪宮」,即「七大宮」之首。
張禧嬪與朝鮮燕山君時期的張綠水及朝鮮中宗時期的鄭蘭貞合稱朝鮮三大妖女(三大妖女的另一說為張禧嬪張綠以及朝鮮宣祖時期的金尚宮)。
出身問題
張禧嬪的出身通常被人以「卑賤」來形容,這顯然是受到《仁顯王后傳》等朝鮮民間小說的影響而形成的印象。小說中張玉貞出身低賤,因嫉妒仁顯王后一直對其懷恨在心。雖然小說流傳百年,影響甚廣,張玉貞的卑微身份已然深入人心,但這只是相對的說法(宮中嬪妃多數為兩班出身,張禧嬪更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的王妃),張禧嬪的家庭並非社會下層。
雖然張玉貞出身中人(朝鮮社會的第二階層,次於兩班,高於常民和賤民)而非兩班貴族,但是張氏家族確是當時聞名的巨富之家,這點並無爭議。
張家本貫仁同,早在高麗時代已是官宦世家,張炯神道碑有文曰「仁同之張,國之大姓也」。朝鮮王朝建立後,張家幾代入仕司譯院,多人在科舉考試中摘得譯科狀元。而在朝鮮,譯官不僅僅是一般的翻譯,通常還作為外交官出使四鄰,在明清之交的朝鮮,外交更是國中大事。
另外,譯官由於其語言及身份的雙重便利,通常主導著國家的對外貿易,這批人被稱為「譯商」。譯商利用語言優勢和官家身份壟斷了當時的大宗交易,進而積累了巨額財富。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朝鮮譯官在出使明朝時私下貿易,曾因為過分貪婪被大明錦衣衛拘謹於禮部大堂,導致朝鮮君臣自慚形愧,深感「祖宗見寵於中華之美掃地矣」。
張家以及張玉貞生母尹氏所在的尹家都是這樣的「譯商」之家,尤其是張玉貞堂伯張炫,《朝鮮王朝實錄》稱其為「國中巨富」。就連仁顯王后的兄長閔鎮遠在自己的著作《丹巖漫錄》中也形容張家「富豪甲一國」。
張玉貞之父張炯在世時也是譯官,張玉貞十一歲(虛歲)時病逝,此前張玉貞之兄張希栻(譯科狀元)及前母高氏均已過世,此時家中僅生母尹氏及其所出三兄妹(張希載、張玉貞及一姐張氏)。張炯過世後張玉貞多為伯父張炫照料,後張炫因參與「三福之變」獲罪遠配,張家被抄,張玉貞由是入宮。
值得注意的是,史書記載張玉貞祖父張應仁性格豁達仗義、輕利疏財,曰其「性豪舉,疏財利」「金銀布地人爭拾取,仁如無見獨自長歌」。而史料又言張炯為人「誓守清貧,不問生產,認真安分,無所欽艷」,由此也有人認為張炯一支恐積蓄無多,張玉貞很可能在張炯去世後就因家境所迫進入宮中。
人物評價
張禧嬪的一生短暫而又波折動盪,從良家淑女到牽連獲罪,從普通侍婢到一國之母,從權傾朝野到獲罪而亡,幾起幾落間詮釋了宮闈朝堂的變幻無常。
其人美貌傾城,聰慧多謀。朝鮮學者稱其可比「漢之呂雉、唐之武曌」。但是最終因其專權攬寵,黨同伐異而引火燒身,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代妖姬張禧嬪,她的形象或美艷或妖嬈或聰慧或惡毒,她如何得到獨寵、如何被趕出宮,如何登上後位,如何屢被肅宗識破陰謀,她的故事有著充分的想像空間,可以引發思考也可以引以為戒。也正因如此,張禧嬪的相關故事被一次次的改編成電影、電視和小說,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