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墓誌銘》的驚世謊言 武則天的傑作?

大唐一代名宦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曾祖馮盎為廣韶十八州總管,祖父馮智玳為潘州刺史,10歲時因父親馮君衡獲罪被「籍沒其家」為奴,聖歷元年(698年)被閹後送入宮中做了武則天的小太監。這個小太監的姓名是怎樣由馮元一變成高力士的?姓名之變究竟和武則天有沒有聯繫呢?

他姓名來由,兩《唐書》記載非常詳細和一致。《舊唐書》說:高力士「少閹,與同類金剛二人,聖歷元年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入宮。則天嘉其黠惠,總角修整,令給事左右。後因小過,撻而逐之。內官高延福收為假子。」《新唐書》中說:「聖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里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後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養為子,故冒其姓。」從兩《唐書》的敘述內容看,高力士的姓名之變與李千里、高延福兩個人有著直接的關係。其中由「元一」到「力士」的名字之變,是嶺南討擊使、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兒子李千里一個人的事,他向宮中晉送閹兒前,就為這個小太監取好了名字,入宮前,高力士的姓名應該是馮力士。入宮後,武則天對這個鬮兒很感興趣,可不久力士犯了錯誤,被武則天鞭打了一頓,轟出宮外,宦官高延福收養為乾兒子,這時的力士才跟著姓了高。兩《唐書》的史料說明,小太監的姓氏由馮變高、名字由元一變力士,和武則天根本沒有直接聯繫。

一九七一年,在陝西省蒲城縣金粟山的泰陵附近,高力士的神道殘碑找到了,碑文對高力士姓名敘述令人震驚,碑文云:「公本姓馮諱元一。則天聖後賜姓高,改名力士。」這塊碑文的驚人之處是武則天的「賜姓改名」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發現與史料完全不同的記載。自此,有關高力士姓名來由的爭論就多了起來。正當人們對武則天「賜姓改名」的真假爭論不休時,-九九九年七月,考古界又發生了一件大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渭南市文物局聯合對高力士的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扒出了保存完好的隨高力士棺木深埋地下千年的《墓誌銘》,其銘文記載依然是:「公本姓馮,初諱元一,則天聖後賜姓高,改名力士。」兩塊碑文異口同聲地咬定高力士的姓名就是武則天賜給的,這是真實的歷史嗎?他親爹馮君衡乾爹高延福兩位的墓誌中怎麼寫的?

馮君衡的《墓誌銘》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少子力士,右監門衛大將軍。以將軍少養於高氏,故舉家從其姓焉。」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力士姓高,的確是隨乾爹姓而來的,和武則天賜姓改名沒有什麼聯繫。同樣地,力士乾爹高延福的《墓誌銘》中提到高力士的身世,用「府君之寵嗣曰力士,我大君之信臣也」描寫之,只說明力士與高延福之間養子與乾爹的關係,依然沒有提及武則天賜姓改名。值得一提的是,高力士的親爹馮君衡的《墓誌銘》碑文,出自玄宗時期的丞相張說之手。當時的高力士權傾朝野,開元十四年,張說因賄賂罪被告發,玄宗收拾張說時,高力士極力勸說,玄宗便放了張說一馬,高力士可是張說的大恩人。如果歷史上真有「賜姓改名」之事,張說肯定會在碑文中鼓吹一番的。

《新唐書》中曾說,「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與物質賞賜有別,姓名的賜予是帝王對臣子褒功獎德的精神獎賞,是一件無尚光榮的事兒。如果高力士真有武則天的賜名,張說在他爹的墓誌銘中說上兩句兒的,這可是點滴之恩、湧泉相報的大好事。令人奇怪的是,張說對則天賜名之事隻字未提。如果是為了避忌武則天篡唐才隱去了這檔子事兒,那麼,代宗時期奉詔而立的高力士墓誌中為何大力宣揚女皇賜姓之事呢?看來,避忌一辭,是說不通的。

武則天篡唐建周後,賜名的記載很少,褒獎之類的幾乎沒有,相反,她大量地把反對自己的勢力改為惡姓,以此醜化仇敵。給力士賜姓改名,褒獎不可能,醜化不會有,所謂的「則天賜姓改名」一說,純屬虛構。炮製這個謊言,給高力士臉上貼金,抬高其身價。這與高力士墓誌中所說的「武後期壯而將之,別令女徒鞠育,將復公侯之慶,俾加括羽之深,令受教於內翰林。學業日就,文武不墮,必也射乎,五善既閒,百發皆中」等說法前呼後應。相反,高力士被武則天轟出宮之事,兩《唐書》用「坐累逐出」、「後因小過,撻而逐之」概括之,而高力士的墓誌中則隱去了這一段不光彩的歷史。看來,只要是貼金的,沒有也寫,只要是醜化的,有也不寫,「言功蓋過」才是高力士墓誌銘的真實風格和特點。高力士的《墓誌銘》寫於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什麼歷史背景?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後,流放巫州的高力士遇赦還京,走到朗州時,得知他的主子玄宗太上皇駕崩,絕食七日,嘔血而卒。高力士的這一忠君形象深深刻在了代宗的腦海裡,並在他的夢中得以重現。宦官李輔國驕橫無比,為所欲為,不把代宗放在眼裡。一代賢宦高力士,他忠心耿耿,致死不渝。在代宗心目中,當朝宦官李輔國就是一個大壞蛋,而故人高力士則是他久仰欽佩的大賢臣。同樣的宦官,差距咋這麼大?代宗給高力士樹碑頌功,褒獎高力士,醜化李輔國,抬出祖奶奶武則天,玩「賜姓改名」,忽悠一下後人。然而,歷史終究不是故事,胡編亂造最終是會露出馬腳的。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