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佛女皇武則天 因她從感業寺走上權力巔峰?

武則天一生推崇佛教,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感業寺中的女尼,在佛光普照下,攀上了中國封建帝國政治的巔峰,成為一代女皇!唐太宗、唐高宗父子敬重佛法,但同時更推崇道教,到了武則天,對佛教的敬重是登峰造極,而對道教卻十分冷淡,其中的原因,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

史載武則天14歲入宮,被立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崩,根據祖宗規制,新皇帝一道旨意令所有未生育過子女但受過寵幸的宮人全要到感業寺出家修行。於是,武則天被削髮為尼,遁入空門。之後,她卻奇跡般地從這裡走出,爬上了中國政治地位的制高點。相傳,這一入一出是經過一番預謀的,通過入寺為尼,小別皇宮,暫離塵世,換一種身份再投唐太宗之子唐高宗的懷抱,以此來減少朝野非議。傳說是否屬實,後人確實無法肯定,但這卻成了以後李唐皇室的慣用手法。此後的唐玄宗曾納兒媳楊玉環為妃,顯然用的也是這一招。在佛祖慈祥微笑的迷霧中,我們卻可以看出,終唐一世,佛教與李唐皇室的後宮前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武則天,真正是一位從佛門中走出來的女皇。

那麼武則天又為何對佛教「情有獨鍾」呢?據國學大師陳寅恪考證,武則天崇佛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其母親家族世代的佛教信仰的熏陶。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是楊隋的宗室子孫。北周武宗廢滅佛教,但至隋文帝代周而立,其開國首政即為恢復佛教。此中固有政治上之作用,而其家事及本身幼時的信仰也為一重要原因。隋高祖父母都篤信佛教,他們是北周勳戚,在北周滅佛時曾隱藏僧人於家中。據傳隋高祖就出生於寺院之內。此時恰好有一尼來自河東,預言此孩兒將來可得大下,結果就真的開創了帝業。可見楊氏一門不隨當時北周之主的好惡而轉移,是徹底的佛教徒。至隋煬帝,這個中國歷史上弒父弒君荒淫無度的暴虐之主,在中國儒家教義的標準下是遺臭萬年,但因其崇奉佛教,尤其與天台宗的創立者智顗大師有深切交往,被佛教徒比作阿闍世王,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之高也可想而知。唐初,隋楊一家成了亡國後裔,已經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地位,但世代遺傳的宗教信仰固承不變。武則天的血統與隋楊相承,其母就篤信佛教,據說曾有僧人欲借她的力量來保存僧不拜俗的教規。楊氏信佛多出於家世遺傳之故,而武則天從小受其家庭佛教環境的熏習,必受影響。據倫敦博物館藏敦煌寫本《大雲經疏》中記載,武則天在入宮之前,已有一度正式或非正式為沙彌的經歷。可見其受母親家族佛教信仰影響之深切。

後來,僧徒就借武則天家庭傳統之信仰,以恢復其自李唐開國以來所喪失的權勢,而武則天也借佛教經典之教義,以證明其政治上所享有之特殊地位。二者互惠互利,彼此利用,相得益彰。這是陳寅恪認為武則天崇佛的另外一個原因。

武則天以女兒身執掌國政,登上帝位,實乃中國政治史上前所未有之創舉。然而這也被中國傳統的儒家經典斥為「牝雞司晨」。雌代雄鳴則家盡,婦奪夫政則國亡。武則天從強凋綱常倫理的儒家得不到支持,不得不另辟澳徑,終於得以假托佛教女主為王的符讖,證明其特殊地位之合理。佛教的原始教義中本來也輕賤女兒身,但後來有所改變,到大乘佛教急進派之經典中便有以女身成佛的教義。《大雲經》中說,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佛教稱人世間為閻浮提,閻浮提主即是人世之主,是說武則天當取代李唐統治天下。該經中還大講所謂的「淨光天女」,說佛祖預言這位「天女」要以「女身」成為統治天下的帝王,而且她將來還要成佛,以此暗示武則天當上女皇是順應了佛的旨意。這也難怪武則天一定要將它頒行於天下了。此外武則天還封進呈者沙門薛懷義等為縣公,分別賞賜紫袈裟龜袋。沙門封爵賜紫,自此始,僧人多以朝廷賜紫為榮。這些在武周革命開國之初,確實起到了對民眾宣傳和證明她取得皇位的合理性的政治作用。有人認為《大雲經》是薛懷義等人偽造,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大雲經》實出於天竺,並非武則天授意僧人隨意偽造,她只是取前代舊譯之原本,曲譯比附而成新疏,這比另造新經可謂是事半功倍。這樣說來,武則天崇佛是兼有了信仰與利用之心。

武則天稱帝后,還進一步利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長壽二年(693年),有僧人菩提流支譯出《寶雨經》10卷。這本經書完全是武則天一手策劃下出籠的。經中說,有東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雲來到佛所在的地方。佛為他授記,講他日後當在摩訶支那國現女身為王,以佛法教化眾生,建立寺塔,供養沙門。《寶雨經》到唐代一共出現過三個譯本,唐朝以前的梁、陳的二個譯本恰恰沒有上面的這段文字,因此毫無疑問這段內容是唐譯本中特意加上去的,是專門為了迎合武則天登基假造出來的。此後,隨著這一理論的出現,武則天又加尊號為「金輪神聖皇帝」。

也有人從心理角度分析了武則天崇佛的心態,認為她得勢之前把佛教作為精神依托的對象。其實,武則天以一弱小女子之力,獨自奮鬥於充滿險惡鬥爭的深宮,必定有一堅定信仰在支持著她。後來逐漸得勢,在政治鬥爭中她借佛威以壯帝威,此時受現實所迫,她對佛教的利用更多於信仰。到了晚年,武則天推崇佛法則主要是在於報恩還願。這似乎挺符合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垂暮老人回首往事時的感慨。這一觀點更為我們展現了一位鮮活豐滿的女皇形象。

另外,有人從佛、道關係上分析,認為武則天一改李唐原來先道後佛的政策,舉佛抑道,以此作為對付和打擊李唐世系的工具,為自己奪取和鞏固皇權製造輿論。

唐初,李淵父子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門第,攀附道教主李耳為祖先,從而在宗教政策上維護道教,抑制佛教,以為新生的政權增添尊貴色彩。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就表明態度,認為不能使「殊俗之典,郁位眾妙之先」,而「諸夏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於是下詔「令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從而基本確立了「道先佛後」的宗教政策。高宗死後,武則天獨攬朝政,稱帝之心日切,她漸漸感到道教成為她篡權的障礙。但此時道教的教主老子作為唐皇的「聖祖」和護國神的形象,經過60多年的崇奉已深入民心,它已成為唐王朝的象徵。更有人利用老子來反對武則天的篡權謀逆。據說,文明元年(684年)有人稱太上老君顯靈,命傳言於武後:「國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武則天得報後大為不快。因此她要代唐為帝,就需要在編製一套新的政治神話來偽裝自己的同時,削弱道教的地位,貶低老子的形象。於是,當時已在社會上有著廣泛影響的佛教,就成為了她可以利用的政治工具。

其實唐高祖、唐太宗時曾一度崇道抑佛,僧尼本有所不滿,這些人到了這時反而成了武則天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據說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則天先是暗令武承嗣等偽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蒙騙人家說是在洛水中找到的,武則天還裝腔作勢地把這塊瑞石稱為「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侯」。此後又說在汜水中發現刻有《廣武銘》的瑞石,銘文指出「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這就十分露骨地向整個天下昭示,武媚娘應該為天子了,並且這是佛祖的意思。到她繼位後,就立即命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女冠之前。據《資治通鑒》載:「天授二年(691年),夏,四月,癸卯,制:以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士之上。」此後仍不斷利用佛教製造輿論來鞏固和維繫她的統治。從這點上看,武則天崇佛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武則天固然崇佛,然亦篤信道教,優禮道士,從其提倡讀《道德經》,大寫《一切道經》中可以得到證明。她登基所利用的符讖,並不是專門依照了佛教,內中也有許多道教的成分。

武則天以極大的熱情結交、厚待僧人,建寺造像,廣積「功德」,以至「傾四海之財,殫萬人之力,窮山之木以為塔,極治之金以為像」,真可謂是到了不惜傾國蕩產的地步。這位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一生與佛相伴,佛光撒滿了她奪位和強化統治的鬥爭歷程中。至於她到底為何與佛結下這深厚的不解之緣,就如同她死後留下的無字碑一樣,只能留待後人評說了!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