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歷史原型 狄仁傑是武則天的消防員

狄仁傑是個強勢人物。他可以說是唐王朝的「首席消防員」。為什麼說他是「首席消防員」呢?消防員是幹什麼的呢?不就是哪個地方發生險情之後,要去滅火或者去善後,要的是幹練神速。狄仁傑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朝廷一旦某個地方有麻煩了,首先想到派去的就是狄仁傑。

狄仁傑曾經有過一年之內,斷案一萬多起的記錄,在受到唐高宗重用後,他很快又辦了兩件大案,這兩件案子辦下來,朝廷上下對狄仁傑是交口稱讚,大家都覺得這兩個人不是個東西,都讓狄仁傑給搞倒了,好,不錯,覺得狄仁傑是個強勢人物。但是此階段內,狄仁傑的主要功勳還不在於此,而是在於他是唐王朝的「首席消防員」。為什麼說他是「首席消防員」呢?消防員是幹什麼的呢?不就是哪個地方發生險情之後,要去滅火或者去善後,要的是幹練神速。狄仁傑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朝廷一旦某個地方有麻煩了,首先想到派去的就是狄仁傑。面對唐高宗和武則天不斷委派的任務,狄仁傑能夠勝任嗎?

狄仁傑曾經有過一年之內,斷案一萬多起的記錄,因此在受到唐高宗重視,狄仁傑也因為能力出眾,很快被調到長安,擔任了御史的職務,但是狄仁傑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高倒了唐高宗身邊的兩個紅人,狄仁傑為什麼要高唐高宗身邊的紅人,他到底怎麼想到的呢?在唐高宗和武則天不斷重用狄仁傑的背景下,狄仁傑究竟會有什麼樣的作為?

狄仁傑擔任了侍御史是專門負責糾察百官的,權力很大,很快就辦了兩件大案,一個是告到了唐高宗眼前的韋弘機,韋弘機的職務是司農卿,這人有個特點,總是攛掇唐高宗大興土木,太子李弘的陵墓就是韋弘機修的,唐高宗看到宮殿破舊了,想修繕一下,但是擔心預算不足,韋弘機攛掇說不用擔心,以前都是雇工去伐木,現在可以讓戶農去伐,可以省下大筆錢,足夠修宮殿了,唐高宗就把這件事讓韋弘機去做。

韋弘機一出手就是大手筆,不但修了舊宮殿,而且增加幾個新宮殿,這是藉機謀私利,很多人看不慣,其中就有宰相劉仁軌,但是這個人比較圓滑,自己不願意出面,就去找狄仁傑說,新宮殿在洛水的岸邊,隔著河老百姓都看得見,皇帝還有威嚴嗎?他不說貪污的事,說選址的事,貪污是看不到的,沒證據,選址不需要證據都看得到。狄仁傑毅然出面,彈劾韋弘機,一查,查處韋弘機家人盜取公物,這樣一來韋弘機免官了。

另一個是唐高宗眼前的紅人王本立,也被狄仁傑參倒了,這個人很強勢,驕橫跋扈,眾人都怕他,狄仁傑不怕,把王本立參倒了。這兩件事辦下來,朝廷上下都交口稱讚,都覺得狄仁傑是強勢人物。

但是此階段內,狄仁傑的功勳不在此,在於他可以說是唐王朝的「首席消防員」。為什麼說他是「首席消防員」呢?消防員是幹什麼的呢?不就是哪個地方發生險情之後,要去滅火或者去善後,要的是幹練神速。狄仁傑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朝廷一旦某個地方有麻煩了,首先想到派去的就是狄仁傑。那麼他都參與那些滅火呢?

第一場火:抵禦吐蕃,整頓岐州軍政。唐太宗在位的時候,吐蕃也有一位偉大的贊普,就是大名鼎鼎的松贊干布,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吐蕃發展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松贊干布曾經向唐朝求婚,唐朝把文成公主嫁過去,成為一段佳話。唐太宗去世以後,松贊干布也去世了,這個形式就發生變化,吐蕃和唐朝就展開了對峙,唐高宗時期唐朝大將薛仁貴率領十萬大軍,深入吐蕃腹地去打吐蕃,結果在大非川戰役中遭受慘敗。

狄仁傑在任侍御史的時侯。吐蕃又來進犯邊境,唐朝就派李敬玄去,李敬玄是文人,不會打仗,派他去是有人使壞,使壞的人就是劉仁軌,劉仁軌是個功臣,但是這個人毛病很多,1、比較圓滑。2、這個人的人際關係不好,和自己的親弟弟也鬧不到一塊去,他在朝為宰相,弟弟在家務農,兩個人勢同水火。有人勸說弟弟和哥哥搞好關係,可以減點徭役什麼的,弟弟說我不願意在夠尾巴下面乘涼,在朝中也有不少對頭,其中包括李敬玄,這次吐蕃進犯劉仁軌就惡意推薦李敬玄,李敬玄沒辦法就帥十八萬大軍上了青藏高原,結果在青海湖附近和吐蕃打起來了,前鋒剛剛有一點挫折,李敬玄就往後退,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幸虧有個將領招募500人的敢死隊,夜襲吐蕃大營,唐軍的主力才得以逃脫,唐軍一戰敗,長安騷動,唐軍在青藏高原的大本營是鄯州(青海省樂都縣),唐軍戰敗,如果吐蕃攻破鄯州的話,就會沿著湟谷地一路衝到今天甘肅省東部,直接威脅到關中,關中是唐王朝的核心地帶,長安就危險了。

所以沿途州縣紛紛備戰,而關中地區的西大門就是岐州(陝西鳳翔),這個地方需要一個能幹的人來巡視鎮撫,狄仁傑被派到這裡,狄仁傑一看形勢太糟糕了,吐蕃人還沒來,這裡已經亂了,有些人逃命被官府捉拿,到山裡做強盜了,狄仁傑一看,這是揚湯止沸不行。狄仁傑改變政策,把抓來的逃兵釋放,然後到山裡招撫那些強盜,形勢迅速穩定了。

吐蕃,首先唐朝沿途各州縣,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第二,當時的唐朝軍力國力是相當雄厚的,因此吐蕃止步不前,沒來。

不會打仗的李敬玄,在和吐蕃交戰中,大敗而歸,吐蕃軍隊威脅到唐朝的安全,狄仁傑臨危受命到岐州去鎮撫叛亂,他到岐州之後很快就整頓了局面,把局面安頓下來,狄仁傑的辦事能力使唐高宗讚賞有加,連武則天也對他另眼相看,在武則天掌握最高權力之後,武則天又讓狄仁傑去撲滅另一場大火,那麼這場大火因何而起,狄仁傑又會怎麼做呢?

到了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了,不久狄仁傑被委派為寧州刺史(甘肅省寧縣),這是多民族聚居區,情況很複雜。狄仁傑來到這裡,注重民族團結,注重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當地的老百姓都稱頌他。這時,中央派御史巡查各地,來到寧州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發現這裡的民眾都很支持狄仁傑。在他的保薦下狄仁傑返回長安,擔任了冬官侍郎。

第二場火:暗訪徐敬業下落,巡撫江南。公元688年,回京不久的狄仁傑,受到武則天的指派,以江南巡撫使的身份巡撫江南,江南有個特點這個地方很迷信,「好巫鬼,重淫祀」淫祀,就是在國家規定的祭祀以外,老百姓私下祭祀一些鬼神。政府對這些事情是比較反感的,狄仁傑到了以後,產除淫祠1700多所,只保留祭祀大禹等幾個人的祠堂,其中包括項羽的祠堂,為此,狄仁傑專門寫了檄文《檄告西楚霸王文》,「潛游澤國,嘯聚水鄉,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 莫測天符之所會,不知歷數之有歸。」這反映出正統儒家的歷史觀。

有歷史家推測,狄仁傑可能帶了秘密使命,查訪叛亂頭子徐敬業,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元勳,李勣的孫子。李勣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官拜宰相,繼承祖業的就是徐敬業,徐敬業叛亂針對的正是武則天,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歷史進入武則天時代,剛去世的時候,即位的是唐中宗皇帝,在皇位上沒做幾天,就被母親趕下去了,唐中宗想任命自己的岳父為侍中,宰相們不同意,說著說著,唐中宗口不擇言,說我就是把天下讓給岳父又怎麼樣?武則天聽到這句話,如獲至寶,親自率領衛兵把唐中宗拉下來,廢掉了,貶到南方,做了廬陵王。

廢掉了唐中宗。繼續當皇帝的就是唐睿宗,唐睿宗明哲保身,什麼事也不管,都讓給母親,最後矛盾在這個時候激化了。

唐高宗死後,武則天掌握了國家的最高權力,連他的兒子唐睿宗李旦也不敢有任何不滿,朝中的大小事情都有武則天做主,在這種情況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叛亂,那麼徐敬業為什麼要發動叛亂呢?

唐高宗去世的第二年,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造反,矛頭直指武則天,徐敬業自小很有才幹,武藝高強,騎術非常好。可是他爺爺李勣看到孩子這樣,一點沒高興起來,反而說:「此兒相不善,將赤吾族。」甚至還有傳言說,一次徐敬業去樹林打獵,李勣想殺孫子絕後患,讓人在樹林防火燒死徐敬業,徐敬業就殺死馬,鑽到馬肚子裡,大火過後,從馬肚子裡鑽出來了。

這年,徐敬業犯法被貶到揚州,在揚州遇到犯法的幾位官員,這些失意的人坐到一起,負面情緒,爆炸性的增長,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都怪武則天,乾脆反了吧,徐敬業由於武藝高強,就被推舉為首領,聯合一些地方官起兵造反。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駱賓王,正在徐敬業的手下,替徐敬業寫了氣勢磅礡的《討武照檄》,「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這是喚醒天下,對武則天合法性的質疑。

武則天看到以後,一點沒生氣,問這是誰寫的,有人說駱賓王,武則天說這樣的人才不被我所有,這是宰相的失職,武則天的確有帝王胸懷,就是一切事情,不是從個人好惡出發,要站在政治利益的高度來考慮,因此武則天能夠當皇帝,也你是偶然的。

徐敬業的揚州叛亂,對一心要稱帝的武則天來說,構成了一個嚴重的威脅,作風犀利的武則天迅速做出反應,它調集三十萬大軍,前往揚州,平定徐敬業的叛亂,那麼徐敬業臨時組織起來的叛軍,能抵擋得住唐朝進攻的大軍嗎?

徐敬業很快就失敗了,首先是他們的軍隊實力是沒法和中央軍相比的,其二,它實際行動和打出的旗號不符,打出的旗號是匡扶唐中宗復位,可是他的實際做的事情率軍攻打南京,南京據說風水好,金陵有王氣,佔領南京的人能夠得天下,徐敬業佔領這裡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想稱霸一方。既然是藉著匡扶唐中宗的旗號,實現個人的野心,就難於獲得民眾的支持,很快就失敗了。

被自己的部下所殺,但是他的被殺並沒有使風波平息下去,當時民間暗潮湧動,說徐敬業沒有死,躲起來了。有本書叫《紀聞》記載說,徐敬業沒有死,和自己的幾十個部下,跑到山裡當了僧人,法號住括,後來徐敬業還到了南嶽衡山個,在衡山修行一段時間,然後和僧人承認自己就是徐敬業,當年起兵殺人不少,現在進過多年修行已經解脫了,說完就死掉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本事詩》記載的,徐敬業也好,駱賓王也好,都沒有死,兩個人在戰亂當中逃跑了,則天得到兩個首級,是官軍為了交差找了兩個像他們的人殺了,山寨版的,徐敬業跑衡山為僧了,駱賓王跑到靈隱寺當僧人了,還說有詩人在靈隱寺見過駱賓王,向他請教過文學,真假難說。

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後,武則天迅速調集三十萬大軍到揚州平叛,徐敬業兵力不佔優,又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作戰方式上也有錯誤,所以他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下來,就在這個時候,狄仁傑叛亂地去巡視,那麼狄仁傑去巡視叛亂地區,他究竟要做什麼呢?

其實早在徐敬業叛亂之後,武則天已經很警覺了,當時武則天在朝中,清楚異己,就覺得徐敬業的叛亂讓她很震驚,她一定要大開殺戒,在朝中興酷吏政治,很殺了一批人。於此同時江南地區,也必須派得力的人去巡撫,江南是個叛亂策源地,這個地方很敏感,從東漢末年開始,南方就與北方處於分裂狀態,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然後又分裂了,到隋文帝時期又統一,距武則天時代也不過百年左右,這個地方風土人情,民心向背和北方是有區別的,徐敬業叛亂的時候,參與叛亂的人,最多的時候,達到十多萬,所以叛亂結束以後,就需要有人去這個地方巡視。

第一,要查訪一下,以徐敬業為首的叛亂分子的下落,第二,要把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好好安撫一下,恩威並用,可是當時就有人提出來了,派人一定要慎重,首先要有仁愛的心,能夠撫恤孤煢。另外一個就是要明察秋毫,洞察善惡,武則天一想也是,滿朝文武一看就狄仁傑合適,就把狄仁傑派去了。狄仁傑巡撫江南這一趟,應該是負有查訪徐敬業下落的秘密任務,可以想見武則天心裡,雖然見過徐敬業首級,但是心裡也在打鼓。

你不覺得狄仁傑寫給項羽的那道檄文,明面上是罵項羽,實質是諷刺暗藏民間的徐敬業的,潛游澤國,嘯聚水鄉,項羽一生的主要事跡是,發生在北方或者淮河流域,什麼時候潛游澤國來著,江南被稱為澤國水鄉,這道檄文是指桑罵槐,罵的就是潛伏在民間的徐敬業,不過,在正史裡面查訪徐敬業這件事情,沒有明顯證據,我想武則天真的給過狄仁傑這道命令,也一定是密令。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