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則天無論如何折騰 都未影響盛唐的大勢

武則天革掉了李家王朝的命,硬生生地在唐史中間夾入了一段周朝代,身處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強大的慣性之下,女皇無論如何折騰,都未能影響盛唐的大勢。

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後世將這段歷史稱之為「盛唐」。這其中,唐高宗「蕭規曹隨」的永徽之治延續著貞觀之治的榮光,而荒唐的唐中宗及消極的唐睿宗畢竟祚運過短,他們對歷史的影響不大,獨有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對歷史的折騰動靜頗大,她甚至革掉了李家王朝的命,硬生生地在唐史中間夾入了一段周朝代。但這些舉動並未影響盛唐的大勢,某種程度上,武則天在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間成為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使盛唐的基業能夠延續下去。

武則天的人格特徵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成為女官才人,至二十歲唐太宗身死入感業寺為尼,這段生活是極其黯淡的。她的餘生許是會伴著青燈古佛聊逝光陰而已,她當初入宮時的壯語「見天子庸知非福」看來真正要「非福」了。孰料鹹魚也能翻身,新皇帝早與她暗生情愫,未幾被召回宮中成為侍寢的昭儀,她的肚子也很爭氣,接連給皇帝誕下了四男二女。更為重要的是,她在此期間成為了大唐皇后,然後和皇帝聯手殺掉長孫無忌等重臣,從此參與朝政與皇帝並稱「二聖」,及至唐高宗死後,她乾脆廢掉兒子的皇帝之位,定國號為「大周」,自己當了皇帝。

這樣一個不世出的人物,考察其人生軌跡,她的人格特徵是這樣的:她的相貌美麗且舉止優雅,有文史的才學根底又聰明多計,早年生活經歷的銜怨銜恨使她變得早熟和忍恥、能權變,對自己人生旺盛的企圖心使她向具有支配、自主、暴力的性格傾斜,最終形成威權人格。

這樣的威權人格使她的人生軌跡變得脈絡清晰,在她的思想中,儒家道德及社會規範處於從屬地位,為了取得權力,她可以忍辱屈身,將一切能利用的東西用作武器,這其中就包括親情,所有危及權力道路的障礙務必清除,其中也包括兒孫;一旦取得權力,就以掌握生死大權之手來維繫政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武則天威權人格延伸出的政權治理方式,與儒家理想治國方法是背道而馳的。唐太宗踐行了儒家治國學說,由此形成了光照後世的貞觀之治,他的治國理念和方略被後人編入《貞觀政要》一書中。從書中可以看到,唐太宗所以成為「千古一帝」,恰恰是自覺對君主的威權人格進行諸多的限制。現在武則天取得了政權,可以肆意地渲染自己的威權人格,使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打上自己強烈的烙印,若以唐太宗來參照,這種威權人格是對國家有害的。

武則天治下的弊政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武則天與丈夫聯手殺掉了長孫無忌等重臣,從此政歸中宮,武則天開始參決朝政。以此為標誌直到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的「神龍政變」,武則天手綰朝廷權柄近五十年之久。

在她的治下,高層政治和政風應當是相當敗壞的。為了取得權力,武則天以不斷地清除權力道路上的障礙為要,誅殺長孫無忌等權臣是唐高宗讚許的,但是此後動輒羅織罪名清洗大臣,甚至兩任太子皆不得善終,則是武則天刻意為之的;當她拿到權柄,為了鞏固政權,不惜廣開告密之風,用酷吏政治來御國,遂使宗室人員及異己者盡遭屠戮,恐怖政治一統天下;及至她成為皇帝、權位得到鞏固後,又大肆任用自己的武家子侄和男寵,官員需要奉承他們方為進身的捷徑,遂使阿諛之風流毒天下。如此敗壞的政風,與貞觀之治的方略是背道而馳的,對清明政治而言無疑是戕害的利斧。

於是,唐太宗時代刻意營造的「君臣一體」政風蕩然無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臣之間成了真正的依附關係,群臣皆在揣測皇帝所好以迎之,接近女皇的男寵就成為一條終南捷徑。有一個故事稱,大臣宋璟因為呼男寵張易之為「張卿」,頓時引起其他大臣的當面質問「奈何呼五郎為卿?」,在這些馬屁官員看來,呼人為「郎」有親近尊敬之意,以「卿」呼之實為不敬;而男寵張昌宗被人諛為「面似蓮花」,一個諛媚大臣楊再思道:「人言六郎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其阿諛如此,令人不忍卒讀;再如寫有佳句「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的詩人宋之問,一直厚著臉皮想努力成為武則天的男寵,不料因為他有口臭被女皇所拒,只好轉拍男寵張氏兄弟的馬屁。在這種政治氣候下,阿諛奉承、貪贓納賄、失卻儒家道德成為官場必備,如一劑毒藥慢慢地侵蝕著本來健康的國體。

表現在國家財政開支上,女皇熱衷於神道建設,她興建佛寺、建造大佛、九鼎、十二肖神,多次進行封神、封禪活動,並且兩造明堂,建設天樞,遂使國庫空竭,甚至需要洛陽胡商和四夷君長來捐錢。君王如此,世上的奢侈及享樂之風日甚。

至於國防事宜,女皇依照自己的威權人格選擇了與諸夷硬碰硬的方式,由此兵役屢興。鹹亨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貴統兵10萬往擊吐蕃,大非川一戰全軍覆沒;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李敬玄統兵18萬又被吐蕃打敗;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又三敗於吐蕃;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到女皇下台,東突厥汗國在北部又復崛起,與唐朝有大小數十戰。在女皇的執政生涯中,吐蕃和東突厥成為她最棘手的外交問題,她一味採取硬碰硬的方法,少有唐太宗的制衡和羈縻方略,由此敗績甚多,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老百姓不堪其擾,到了武則天晚年,人們為了逃避賦稅和勞役,戶口逃匿與欺隱的現象日重,由此開始威脅盛唐的柱石:均田令、租庸調法、府兵制。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到了唐玄宗時代,因為均田制的潰失,府兵制也就走到了盡頭,客觀上造成了安史之亂,此後的藩鎮割據使盛唐成為歷史。

盛唐的柱石形成非一日之功,而形成的柱石也不會瞬間崩塌,會有一個逐漸侵蝕的過程。女皇的統治慢慢開始侵蝕盛唐的肌體——奢侈營造花費與兵役損耗,使勞役日益沉重,社會也日益殘破,由此官場亂象頓生、貪官日益得利,社會的公平正義漸散,則政權危矣。

盛唐成就了武則天

如上所述,女皇的弊政如此,但其治下的國家經濟和人口仍處於上升的態勢。武則天執政時期,糧食生產還算豐稔,由於賦役加重、社會失序,米價較之此前的貞觀、永徽年代和此後的開元年代略有上升,顯示當時有一定的通貨貶值和膨脹,但不至於困窘。從人口增速來看,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有380萬戶,到了武則天被推翻的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有615萬6千餘戶,人口3714萬餘人,比永徽元年增加了230萬餘戶,每年增長率約為1.2%,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實為罕見的高速度。由此來看,武則天對經濟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加,有著積極的貢獻。

前面說過,武則天威權人格的治下是與儒家精神相悖的,不符合貞觀之治的治國理念,她的治國理念和方式形成了弊政,並開始侵蝕盛唐健康的肌體。但從實際上看,她也同時延續了盛唐的國脈。除了中華帝國的軀體龐大,周邊又無強敵,武則天的弊政儘管侵蝕了帝國的肌體,畢竟時日尚短、症狀尚輕,尚未到達顛覆政權的地步,另外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武則天雖廢唐建周,但國家的政治架構及各種國家大法沒有改變(如均田令、租庸調法、府兵制和禮儀律令等),國家承繼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的各種做法,依慣性前行。

比較而言,武則天的興奮點在於如何取得權力和鞏固權力,對於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治理方式如何,她絕無耐心重構。且唐朝行走到這裡,唐太宗開創的治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顛覆重建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順應之還能收到民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則天進號為天後,隨即建言十二事,被視為武則天的政治綱領,其中有勸農桑薄賦稅,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廣言路杜讒口等內容,分明是貞觀之治的延續,只是武則天心口不一未加實施,不過是她迷惑百姓的官樣文章。但她如此煞費苦心,足證教化天下是當時人們的共識,她明面不能反對,甚至要被動地響應。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貞觀新政的洪流推動著武則天時代前進,這種慣性成就了武則天的部分好名聲。

第二,武則天大肆屠戮功臣及宗室人物甚至殃及者眾,畢竟限於上層社會,不至於引起中下層社會動盪。且武則天善於以權術掌控天下,無人敢在其治下有覬覦之心,她於是用掌馭之力保持了政權的平穩,也就使天下保持安寧,這樣就為崇尚太平的農耕社會提供了生產前提。

武則天大肆屠戮大臣和宗室,但天下事情需要人來做,靠武氏子弟及男寵來填補,水平及人數皆有限,於是,武則天將目光投向科舉。為了體現公平武則天發明了糊名制;為了成為貢生的「座主」,武則天不辭辛苦逐個問答,於是,她為自己選拔出來了一些人才。她的這些舉措,無意中將能才選出,甚至為唐玄宗的 「開元之治」儲備了一些人才。

第三,武則天之後,她的兒子唐中宗和唐睿宗相繼執政,可惜一個荒唐,一個消極,母子相比,武則天的威權人格和鐵腕馭政使天下變得秩序井然。及至唐玄宗依貞觀故事行事,人們以為他所廢除的弊政主要是唐中宗及唐睿宗倡行的積習,與武則天關係不大。由此以來,上有貞觀、永徽之治,下有開元之治,盛唐的腳步未曾止歇,武則天其實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功勳人物。

所以,還是盛唐本身成就了武則天的治理功業。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