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退位與狄仁傑
武則天的退位是為了恪守向狄仁傑的承諾?當然不是,那是小說、影視劇的「演義」。應該說,是狄仁傑「算計」了武則天,武則天最後交出權力,已經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
狄仁傑不但是傑出的偵探、正直的法官,也是優秀的政治家。他博通經史,熟悉刑律,儀表堂堂,一身正氣。為官,則愛民如子,不懼權要;為臣,則忠貞不貳,老成謀國;為人,則誠實友善,剛正不阿;處事,則機警權變,足智多謀。很少有哪個政治家像他這樣集中了這麼多優點的。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的冷靜,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於武後。他正是武後的剋星。」
狄仁傑主要做了兩件事,「算計」了武則天:一件是立李家的人為太子,另一件是要讓盡可能多的可以托付後事的人進入政府,掌握要職。
第一件事在他和朝中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辦成了。這些人包括李昭德、王方慶、王及善、吉頊(音序),甚至包括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聖歷元年(公元698年3月),武則天以治病為名,將廬陵王李顯(即被廢的中宗)從外地接回神都洛陽,藏在宮中,然後召見狄仁傑。狄仁傑再次慷慨陳詞,武則天卻打斷了他的話,把李顯從幕帳後喚出,很親切地對狄仁傑說:朕現在就把儲君交給你了!又對李顯說:快拜謝國老吧,是國老讓你復位的。
第二件事狄仁傑做得也很漂亮。武則天要他推薦奇才,他立即就舉薦了張柬之。他說:如果陛下要求文章寫得好,現在當宰相的李嶠、蘇味道就可以了。如果要求文能領袖群臣,武能統帥三軍,只有張柬之。過了幾天,武則天又要狄仁傑薦賢。狄仁傑說,臣已薦過張柬之。武則天說,朕已讓他當洛州司馬(京都衛戍司令)了。狄仁傑說,當司馬無以盡其才。武則天點了點頭,任命張柬之當了宰相。此外,姚崇、崔玄獄、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人,也都在他的舉薦下擔任了要職。
狄仁傑這兩著棋對後來的政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現在已經安排妥當,可以含笑瞑目了。他知道只要時機一到,張柬之等人就會發動宮廷政變,復辟大唐王朝。正如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狄仁傑這個大偵探已經理清了破案的線索,安排了故事的結局,至於逮捕人犯之類的事,就不勞他老人家親自動手了。
武則天現在已經鑽進了狄仁傑的圈套,但她沒有辦法。
事實上武則天最頭痛的就是立儲問題。她有兩個兒子,三個侄子,兒子姓李,侄子姓武,按說選擇餘地很大,其實立誰都不合適。立兒子為嗣吧,等於把江山還給丈夫李治;立侄子吧,又等於把江山送給哥哥武元爽或武元慶,而這兩個人又是她最討厭的。不但被她判了罪,而且還被她改了姓,不姓武,姓蝮。江山豈能送他們?!但,如果不還給丈夫,又不送給哥哥,還能給誰?
狄仁傑很理解女皇的苦惱。他委婉地暗示這位千百年來獨一無二的女皇帝:你那個「革命」成果能不能鞏固,現在是顧不上的了。要考慮的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您老人家百年之後有沒有人供飯,有沒有人燒香。他說:請陛下想一想,姑侄和母子,哪一個更親?陛下如果立兒子為嗣,那麼千秋萬歲之後,還可以配享太廟,作為帝王之母祭祀無窮。如果立侄子為嗣,臣等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個皇帝會給他姑媽立廟的。這話李昭德以前也說過,但狄仁傑說得似乎更親切更實在。武則天不能不暫時拋棄她的「革命理想」,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究竟應該做下一任皇帝的媽媽還是做下一任皇帝的姑媽?
答案似乎很明確:當然是做媽媽更好。不管是武承嗣還是武三思,如果當了皇帝,都只會給武元爽或武元慶立廟,不會給她武則天立廟。這樣一來,自己豈非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武則天不願意一無所有,也不願意身後變成飢餓之鬼,沒人祭祀,沒人關懷。
武則天這才發現自己真正遇到了勁敵。這個勁敵就是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武則天毅然以女兒之身行男兒之事,這本身就是反傳統的事。任何反傳統的人都要被傳統所反。武則天充當了傳統的反叛者,現在她不得不向傳統投降,成為它的手下敗將。
事實上武則天一開始就處於進退兩難之中。因為她要做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強大的力量可供支援。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只能借助傳統的力量來反傳統,包括任用狄仁傑這樣的官吏,以及利用帝王權威和國家機器等等。然而她越是利用傳統,就越是遠離目標,而不利用傳統,又將一事無成。她很想繼續前進,把她的「革命」進行到底,但又發現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再也進不了一步。
我們無法得知,武則天是否最終想通了這個問題,只知道她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四日正式交出了權力,把自己打理了幾十年的江山交給了一個窩囊廢。當然,這次交班是有些勉強的。兩天以前,一班既已掌握了政權又已掌握了軍權的朝臣趁她病重臥床之際,借口其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羽林軍包圍武則天所居之迎仙宮,不由分說地砍下那兩個男寵「美如蓮花」的腦袋,馬屁精楊再思(他的外號是「兩腳狐」)吹捧張氏兄弟說:人們都說六郎(張昌宗)面似蓮花,依我看是蓮花似六郎,不是六郎似蓮花。魯迅先生詩「難得蓮花似六郎」即典出於此。提著人頭逼她交出大權。領兵的人,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大臣崔玄獄;殺二張者,則為李義府的兒子李湛。此外,還有平時最為親近的左右羽林軍將士五百多人。他們的領頭人,就是被狄仁傑稱為「文可領袖群臣,武可統帥三軍」的宰相張柬之。張柬之的身後,則哆哆嗦嗦地站著她那寶貝兒子李顯。
也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一個淒冷的冬日,武則天在豪華而寂寞的軟禁中孤獨地死去。
幾個關於狄仁傑的傳奇故事:
一、狄仁傑羞辱內寵
有一年南海有人獻了一件百鳥羽皮縫製的皮衣,名叫「集翠裘」。珍貴奇麗,世所罕見。女皇武則天就將這件珍品賞給了內寵張昌宗。
正巧,狄仁傑進宮面見女皇商討軍國大事,女皇就請狄仁傑與張昌宗坐下玩一種叫「雙陸」的遊戲,並要雙方下賭注。女皇問狄仁傑賭什麼東西,狄仁傑說:「就賭張昌宗的那件皮衣。」女皇問狄仁傑自己拿什麼下注。狄仁傑指指身上的衣服。女皇笑著說:「張昌宗的皮衣珍貴無比,你的衣服可比不上。」狄仁傑起身說道:「我這件紫袍,是大臣朝見皇上的朝服。張昌宗的衣服是皇上寵幸恩施的衣服。用我的和他的賭,我還覺得不情願呢!」
武則天只好讓他們用各自的衣服為賭注。張昌宗被狄仁傑一頓奚落,心中羞愧,精神祖喪,在這種情況下,被狄仁傑連贏幾局。狄仁傑當著女皇的面扒下張昌宗那件皮衣,拜謝了女皇,轉身揚長而這件事傳開後,大長了大臣的志氣,大滅了內寵們的威風。
二、狄仁傑收納二義
狄仁傑早年為官期間,一直有兩個武藝高強的江湖義士追隨左右,保駕警衛。二人在狄仁傑偵破各種案件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
這兩個義士名叫馬榮和喬泰。馬、喬二人是結義兄弟,兩人一直行俠仗義於江湖之上。有一次喬泰身染重病,急需用錢醫治。馬榮便去打劫,想劫些銀兩,救喬泰一命。誰知他搶的正是上任途中的狄仁傑。狄仁傑精通醫術,當他知道馬榮搶錢是為救義兄性命時,就主動提出前去診治。結果,手到病除救了喬泰性命。馬、喬二人,為報答相救之恩,決心追隨狄仁傑左右,聽憑驅使。狄仁傑見二人義氣深重,就收二人為自己的貼身衛士。從此以後,馬、喬二人就一直追隨狄仁傑。
三、狄仁傑斷案故事:斷指案
狄仁傑任官期間,屢破奇案,懲凶雪冤,在民間廣為傳頌。
狄仁傑早年在洛陽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帶著馬、喬二人外出微服私訪。途中經過一個松滕交織、群猴嬉鬧的山坡,他發現一隻猴子在擺弄一隻戒指。出於職業敏感,狄仁傑留心察看,在不遠處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一具男屍。驗屍結果發現:男屍左手四指均被切斷,其中一指上留有戴過戒指的痕跡。狄仁傑斷定:那隻猴子弄的戒指,必與這具男屍有關。
為查明案情,狄仁傑一行三人沿山路繼續前行。不久他們到了洛陽城外,狄仁傑猛然看到路邊一家藥材店正在加工藥材。他看到一名藥工正在用鋒利的切刀切藥,心裡一動就走過去,想試用一下切刀,老闆董掌櫃立刻說:「別動它!一不小心,就會把手指切斷的!」狄仁傑一驚,直覺告訴他,這切刀可能剛剛切斷過指頭,很可能與男屍的斷指有關。
於是狄仁傑就在藥店附近展開調查,逐漸使案情大白:原來,一位在東都賣藝的女藝人,被從長安來的後生賈公子愛上了。她要求賈公子斷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兩人談情之時,恰恰藥店老闆董掌櫃的公子經過這裡。董公子也看上了這位女藝人,便上去調戲糾纏,賈公子見狀,怒打董公子一頓,兩人從此成了死對頭。
幾天以後,賈某來到藥店,請董掌櫃為他斷去一截小指,以表達對女藝人的忠心。這時恰巧被董公子撞見,出於報復。他抓起藥杵從背後猛擊賈公子頭部。不想,一下子竟把賈公子打死了。黃掌櫃在驚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斷了賈公子的四個手指。他們父子為了掩蓋罪行,連夜拋屍山洞中,拋屍中,賈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最後,黃公子在人證物證面前認罪伏法,被斬首示眾。
四、狄仁傑推薦賢臣
狄仁傑被女皇武則天擢入朝中任宰相以後,以薦賢任能而聞名於世,經他向女皇舉薦而被任用,最後成為公侯將相者有數十人之多。
傳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武則天召狄仁傑進宮議事,待政事處理完畢後,武則天就開口道:「朕想物色一個賢臣,委以重用,不知有否?」狄仁傑反問:「陛下委他擔任何職?」武則天答道:「文武兼備的將相。」於是狄仁傑就推薦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但是宰相之才,而且長期未獲重用,皇上若能用他,則必盡忠於國家。」武則天立即任命張柬之到東都洛陽任洛州司馬。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向狄仁傑求賢,狄仁傑說:「陛下至今尚未重用張柬之,現在為何另求賢才?」女皇笑答:「他早已被重用,確實是個良臣。」狄仁傑說:「臣薦他為相,可陛下只任他為洛州司馬,這不能叫重用。」武則天不久即下令張柬之為秋官侍郎,後來晉陞為宰相。
張柬之出任宰相後,有勇有謀,處變不驚,為武則天出了很多好主意,有很多建樹,但人們記得更多的則是狄仁傑對他的推薦之功。
五、狄仁傑舉子貶子
有一天武則天要宰相狄仁傑物色一個尚書郎人選。狄仁傑毫無顧忌地推薦了自己的長子狄光嗣。武則天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狄光嗣為地官員外郎。狄光嗣到任後,非常勤政愛民,不貪不暴,得到多方面的讚揚。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高興地說:「狄仁傑不避嫌疑,敢於舉薦自己有真才實學的兒子為官,這才是將相之德啊!」
狄仁傑的次子狄景暉,初為官時比較謹慎,然而隨著官位的不斷晉陞,就變得不能約束自己。特別是狄景暉升任魏功參軍以後,更是行為放蕩,貪財好色,欺壓百姓,激起當地群眾的嚴重不滿。身為宰相的狄仁傑察覺後,斷然罷免他的官職。很多大臣都為狄景暉求情,希望狄仁傑給兒子一個改錯的機會。但狄仁傑堅持貶子宮職的態度不變,並教育兒子說:「賢者當舉,貪暴當罰。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狄仁傑如此舉子貶子,公道正派,在當時朝廷上下傳為佳話。後人也當作傳奇故事加之廣泛傳播。
六、狄仁傑巧護大子
女皇武則天晚年曾打算將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立為太子。有一次朝會,女皇提了出來。在女皇的威嚴之下,朝中大臣都不敢反對。狄仁傑卻向女皇勸道:「據我看來,現在天下的老百姓還是留戀李唐的。當初,匈奴犯邊時,陛下讓武三思召募勇士,結果一個多月應徵者不足千人。後來廬陵王李顯代替他,結果不到十天就召募了五萬人。皇上欲立太子,非廬陵王李顯不可。」女皇對此十分惱火,此次議論就不歡而散。
過了一段,武則天又對狄仁傑論及立太子的事,狄仁傑對女皇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了,必然會出現危險和禍亂!當初太宗皇帝南征北戰打下了江山,天下人都知道江山是李家的。現在皇上在傳位問題上猶豫不決,讓人不能理解。一個是母子之親,一個是姑侄之親。究竟是那一個更親,所有人都知道。皇上為什麼這樣固執呢?難道皇上認為娘家侄子比自己的親生兒子更能孝順自己嗎?」
武則天在聽了狄仁傑講的道理後,終於決定將廬陵王李顯召回東都洛陽,立為太子。後來,李顯最終繼承了皇位,他就是唐中宗。後來歷朝歷代的人,都對狄仁傑巧護太子之事讚譽有加。
七、勸武則天戒色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經過幾年的準備,於公元690年,登洛陽則天門(今應天門遺址)詔告天下,改國號為「周」,稱「聖神皇帝」。到她統治的後期,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試探,她終於把除皇帝之外最有權勢的位置——宰相給了狄人傑。
狄人傑是個很負責任的人,對百姓如此,對皇帝也是如此。看到武則天沉溺在溫柔鄉里,他自然有話說。不過他的話也太硬了,直接要求武則天關閉控鶴府。他說:「臣過去請撤『控鶴監』,不在虛名而在實際,今天『控鶴監』的名雖已除去,但二張仍在陛下左右……」
對狄仁傑的指責,武則天沒有大怒,反而拐彎抹角地加以解釋:「我早已知道你是忠正老臣,所以把國家的重任委託給你。但這件事情你不宜過問,因為我寵幸二張,實際是為了保養身體。我過去躬奉先帝,生育過繁,血氣已竭,因而病魔時相纏繞,雖然經常服食參茸之類的補劑,但效果不大。沈南璆(御醫)說:『血氣之衰,非藥石所能為力,只有採取元陽,以培根本,才能陰陽合而血氣充足!』我原也以為這話虛妄,試行了一下,不久血氣漸旺,精神漸充,這決不是騙你的,我有兩個牙齒重新長出來就是證明。」
武則天說完,還張大了嘴巴讓狄仁傑看。其實張易之確實是個難得的製藥師,他不光幫武則天長出了智牙,還想辦法讓她脫落的眉毛重新生了出來。但狄仁傑就是不依不饒,堅持說:「游養聖躬,也宜調節適度,恣情縱慾,適足貽害,希望陛下到此為止,以後不要再加添男寵了。」武則天只得服輸地說:「你講的是金玉良言,今後我一定會有所收斂的!」想想從前連自己皇帝老公都不怕的武則天,竟然在狄人傑面前沒了霸氣,足見女皇對他的敬重。
不過,食色性也,武則天完全戒色是不可能的,當狄人傑去世後,年逾八旬的她生活更加墮落了,這使她喪失了對時局的敏銳,導致自己在兵變中被迫退位,結束了大周王朝。
八、狄仁傑的大臣風度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的名臣。有一次,武則天對他說:「雖然你政績突出,可還有許多同僚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狄仁傑說:「臣本不才,別人批評臣,正是對臣的監督和愛護。如果陛下認為臣做得不對,臣願意明白自己的過失並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認為臣做得對,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榮幸。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們的姓名呢?」武則天聽後,大為讚歎,認為狄仁傑確實有大臣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