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到趙匡胤 歷代帝王將相們的矯枉過正

帝王將相們的矯枉過正-從曹操到趙匡胤。曹操消滅了謀權篡位的董卓,然後自己繼續當上了新董卓。劉備一夥人打著恢復漢室的旗幟再不停的研究消滅曹操。至於孫權則做一方割據勢力,先生存再圖發展了。董卓研究過禪讓的形式當上帝王,卻中計於此。曹操更務實,他不打算為了要個帝王頭銜而引起更多麻煩,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性價比更高。儘管後來曹操還是具備了帝王的封號,那確實死後孝子賢孫給硬加上去的。

曹操家族做了皇帝之後,最防備的正是曹家自己人,因為,他從被他取而代之的漢朝身上總結經驗,發現是親戚們和太監們這兩個主要因素把漢朝給毀了,以史為鑒的魏,便把本家人的兵權削弱到可笑的程度,一個本家的貴族人物,兵數不得超過一百人,這樣,就從根源上把親戚作亂的可能性防微杜漸了,對太監也制定了苛刻的日常行為規範,太監如此一來也不可能成氣候了。而曹家江山被司馬家奪取的原因,竟然正是因為曹家本身成員不握有兵權,把武裝力量都交給外姓之人掌控造成的,待到外人造反了,老曹家的親戚們根本沒有士兵可以用於鎮壓,這就眼睜睜看著被司馬家奪權了。

等到司馬家把晉建立起來,第一條改革就是兵權肥水不流外人田,全部封給親戚,可以說不是司馬家的親戚,根本不太可能掌握兵權,這樣做的原因是吸取了老曹家的失敗案例,心想,軍事權力都是我們自己家人的,總不會被外人推翻了吧。然而,問題很不嚴肅。既然兵權都集中在親戚之間,那麼親戚們原本沒有什麼威力的勾心鬥角,就會升級為軍事鬥爭,很快晉朝陷入窩裡鬥,再加上外敵入侵,內憂外患,也就分崩離析,破產的一塌糊塗。

晉朝之後南北朝時期,然後隋唐,再然後五代十國,中原大地時而分裂,時而統一,直到宋朝的出現。趙匡胤目睹了郭威篡權,他自己又篡權於郭威的養子柴榮,這並非趙匡胤多麼強大,而是柴榮英年早逝,留下的接班人是幼兒園小朋友,輔佐這個小朋友的皇后才二十歲,實在太弱了,那年趙某三十多歲,風華正茂,持有軍權,搞了一場禪讓,大體上和平上台。

趙匡胤總結郭威篡權和自己篡權的成功原因,發現,就是朝廷用的野戰邊防部隊太強大了,這種原本用來對付異族入侵的部隊,一旦開回首都,起了反心,幾乎沒有挽回的餘地,帝王的禁軍充其量相當於今天的武警,怎麼能和解放軍野戰部隊的戰鬥力相比呢?所以,趙匡胤,對內杯酒釋兵權,削弱邊防部隊的力量,釜底抽薪杜絕造反的可能性。趙匡胤這樣做的代價是,元朝取代了宋朝。

《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