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會定國號為「大明」?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把明太祖朱元璋寫成了明教教主張無忌的下屬,並在小說結尾寫道:「朱元璋派徐達帶兵北伐,將元順帝趕入塞外沙漠,元朝就此滅亡。朱元璋倒還記得明教,將他所建的朝代稱為【明朝】。」這當然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但朱元璋開國之後,在詔書中確實只說「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然而卻並未說明原因,這無疑給了人想像的空間。

按照慣例,一個新的朝代誕生,其國號一般都有來歷,如唐朝之「唐」,來自於唐高祖李淵之前「唐國公」的封號;宋朝之「宋」,來自於宋太祖趙匡胤原先的藩鎮所在地「宋州」,這都是有淵源的。而朱元璋則不然,在建立明朝之前,他的爵位是「吳王」,然而,他並未沿用「吳」作為國號,反而憑空生造了「大明」二字,這又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既然沒有說明原因,後世的研究者自然只能猜測了。據著名明史學家毛佩琦教授的解釋,朱元璋「大明」國號的來歷,很可能與傳說中的「五德終始說」有關係。

「五德終始說」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於戰國時期的鄒衍,他把「金木水火土」稱為「五德」,並用這五德對應歷史上的朝代。這一學說曾經十分興盛,如秦朝自認為是水德,故崇尚黑色,漢朝先是自認水德,後來又自認為是火德(炎漢),故崇尚紅色。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理論也就日益衰敗,到了元朝,甚至根本就沒說清楚過自家是哪一「德」,因此,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也讓朱元璋頗費了一番腦筋。

不過經過一番考慮,朱元璋還是確定了自家的德:「火德」。因此,在明朝大宴(國宴)上演奏的一首樂曲,其配的歌詞就是這樣的:

炎精開運,篤生聖皇。

大明御極,遠紹虞唐。

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出自《大明會典·大宴樂章·一奏炎精開運之曲》

詩中這個「炎精」,指的就是火,可見老朱家至少是半官方的認證了自家的火德屬性。而且,傳說中火神祝融的故墟,就在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火焰」與「光明」,自然而然的就能聯繫在一起,那麼,用「大明」作為國號,就正好能對應上了。

而毛佩琦教授說的第二個理由,倒還真和「明教」有一丁點關係,這就牽扯到中國歷史上另一個神秘的宗教——白蓮教。

白蓮教這個東西理論混亂,他的來歷源流,一篇論文都寫不完。在此我們只需要明確一點:白蓮教確實吸收了明教(或者說摩尼教)的一部分理論,有「明王出世、彌勒下生」的說法,認為「明王」就是彌勒佛化身,會救百姓於苦難之中。

而與朱元璋關係十分密切的紅巾軍系統,正是這一理論的信奉者。因此,紅巾軍名義上的領袖韓林兒,才會有「小明王」的稱號,而朱元璋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小明王稱臣。和朱元璋打江山的一大批人中,很多都和紅巾軍有聯繫。韓林兒在瓜步(今南京市六合區瓜埠)沉船淹死之後,「小明王」的稱號也就不復存在,但是他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忽視,所以,在建國伊始,為了表明自己才是正統的、小明王韓林兒的合法繼任者,朱元璋自然也要繼續用他的「明」字,以安撫人心。而且,為了蓋過韓林兒,他還特地把「小明」改成「大明」,硬生生壓過了韓林兒一頭。

而且,既然白蓮教是用「明王出世」的口號鼓動老百姓造反,那麼,朱元璋來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明」字佔住,自己來當百姓口中的「彌勒化身」——大明王,那麼這個鼓動反抗的口號,不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嗎?這麼一來,白蓮教平白無故就少了一個煽動人心的口號,而朱元璋的地位反而因此神化,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朱元璋的算盤確實打得非常成功,在很久以後的萬曆年間,民間都還流傳著朱家皇帝是「現世佛,執掌乾坤」的說法,可見朱元璋的深謀遠慮。

再說明朝之前的元朝,其國號來自於《易經》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句話,可是別忘了,這句話後頭,還有一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大元」後面,就是「大明」,這簡直是天意,順理成章的就點出了「大明」二字,朱元璋在確定國號時,是否就有這個考慮呢?恐怕很難說。

至於一開始說的朱元璋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吳王」封號作為國號,其實也很好理解。首先,朱元璋出生在濠州,濠州在今天的安徽;而他的祖籍是泗州盱眙,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盱眙縣。無論是出生地還是祖籍,都和「吳」這個地方八桿子打不著啊,所以,朱元璋對「吳」的認同感並不高。對於之前用過「吳」當國號的東吳大帝孫權,朱元璋還曾說過:「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既然都把孫權當作了給自己陵墓看門的小跟班,他當然不屑於再用孫權用過的東西。

而且,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他也自稱吳王,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怎麼可能還用「吳」當國號?難道是要向張士誠致敬嗎?

因此,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朱元璋最終拋棄了「吳王」封號,而創立「大明」,為大明朝立下了不可撼動的基業。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