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屢遭日本羞辱 為何不敢出兵征服?

朱元璋即位之初曾下國書希望日本來朝貢並商量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然而,讓朱元璋惱怒的是,日本不僅沒來朝貢更砍了使者的頭,更是屢屢羞辱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卻不敢出兵征服它,這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屢遭日本羞辱卻不敢出兵征服的真實原因

縱覽中國歷史,但凡一個大一統王朝初定,總是希望四夷賓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泱泱天朝大國被小小島國羞辱,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出兵,要征服日本。

針對朱元璋的開戰威脅,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針鋒相對,寫了一封回信。這封信不卑不亢,綿裡藏針,表面上給了「天朝」面子,實際卻暗藏「奉陪到底」的強硬。

小小日本,為何敢殺大明使臣?這首先與兩場歷史巨變有關。其一,南宋滅亡;其二,日本抗元。

南宋滅亡前,中國是日本的榜樣。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進行哀悼。可見,日本的「中華情結」何其深厚。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兩伐日本,結果船隊均被颱風摧毀。通過抗元,日本大大提高了戰勝中國的信心,對中國也不再崇拜。

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裡,已經失去了正統地位。中國自南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了。

朱元璋鄙視日本由來已久,在他眼裡,日本就是個「國王無道民為賊」的小丑。但日本卻認為自己比明王朝更有資格繼承中華大統。大明與日本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然而,面對朱元璋的步步緊逼,日本當政者還是寸步不讓。他們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還有什麼更撐得住的理由呢?

追尋歷史的深處,我們發現:日本當政者的「戰略」眼光原因,甚至佔據日本對抗中國底氣的更大比重。

懷良親王認為,中國作為一支大陸力量,對外張力極其有限,從未有征服海上島國的記錄,何談海戰勝利經驗?所以,這個執掌日本大半江山的王者,雖承認本國實力還沒有強到能戰勝中國的程度,但料定大明皇帝不敢做蒙古遠征軍都做不到的事,朱元璋的戰爭威脅不過是說大話而已,所以自己也來個以牙還牙,放出「大話」—放馬過來,俺不怕你!

果如日本所料,儘管日本一再不敬,朱元璋仍然只是大話壓人,始終不敢輕舉妄動。不知他是忌憚日本「神風」,害怕重蹈蒙古之轍,還是韜光養晦,總之後來沒和日本一般見識。

再後來,朱元璋在留給接班人的丹書鐵券中,明確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原來,他從日本的應戰書中找回了面子—既然日本稱我為「天朝」,自稱為「臣」,朕也就寬懷大度,不再追究日本殺使者的事情了。

朱元璋此舉看似大度,實則無奈—我不打你了,你也別惹我。大明時期,中日力量雖不對等—大明國力明顯高出小打小鬧的日本幾籌,但從兩國對抗的氣勢上看已呈均勢。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