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底古墓之謎 朱元璋將祖宗皇陵葬於水中?

蒼天並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貴,浩大的洪水依舊滾滾而來,讓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聖的土地頃刻間淪為澤國,那些無比忠誠的文臣武將也在這場洪水中相繼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漸至湮沒無聞。明祖陵就成了一個遙遠的傳說,洪澤湖中有個「大墓頭」,這就是那一帶人民偶爾提起的故事……

水底古墓之謎

桑田變滄海,滄海又變桑田,明祖陵從一發現開始,週遭就充滿了傳奇色彩。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乾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這些石像東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們被雕塑成麒麟、雄獅、帶鞍子的馬和牽馬侍從、還有文臣、武將、太監等形象,根據專家的研究,被確認為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成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塚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說實話,明祖陵所在的位置並不理想,它並不處於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當時的堪輿大師劉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並不是完美的萬年吉壤。根據古代堪輿術的定義,一塊風水寶地的地勢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應。三奇即山、水、案;前、後、左、右、為四應;左右有護砂,所謂「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羅城,羅城由山或水組成,相繞四周;遠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為羅城,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種態勢為佳;如果周圍無山,一馬平川,則借水勢成龍(水龍),以澤國環抱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國,並無多少妙貴可言。

既然此處風水不好,朱元璋為何不另尋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實朱元璋何嘗不想呢,但是這是他祖父的實際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勢必會洩了王氣,影響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為了解決風水欠佳的問題,在當年築陵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改造,填埋窪地,補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風水要素必具的景觀,這才形成了一塊標準的風水寶地。

都成了風水寶地了,何以明祖陵會被沒在湖底長達300餘年?是先天風水不足,沒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淪?是偶然的自然災難,還是人為的必然導致了這滔滔洪水?有人認為,明祖陵的被淹,天災其實只有三分,還有七分就是人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游連年洪水氾濫,祖陵不斷遭受水患。明萬曆年間總理河道的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了「蓄淮刷黃」,的治水方略。他主張築堤納水歸於一道,反對疏浚支流另開新河,而應當「築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認為「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論,省錢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爭面折中很能打動人心,並且最終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麼集淮水之力也不敵黃水,洶湧澎湃的黃河僅憑一點淮水之力就被擋回去,那還能叫什麼奔流到海不復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這裡的淮河河床也被黃水倒灌而增高了,這又使淮水的衝擊力減弱,遇阻即回,沙隨波停,淮水所帶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無力刷黃,又無法從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盡築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氾濫,「不得不久瀦旁溢,汪匯浩蕩,始猶淹漫兩岸,會合諸湖,繼而夏秋泛漲,一望無際,浩蕩龍沙,震驚陵寢,而泗洲之禍歲烈一歲矣。」。

潘季馴的治水方針在實踐中被「檢驗」得頭破血流,照理應當重新檢點,這時如果改弦更張,為時未晚。可惜這時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庭爭的工具,成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權威的凜然不讓侵犯的武器,為此他不僅革除了反對意見的阻撓,而且甚至編造謊言,說祖陵「松柏之郁茂,護沙之如故」。就是到了萬曆二十年仍然上疏堅持自己的主張,把分流之議列為病議,痛加指陳。而這時淮泗一帶水患瀕仍,早已成不爭的事實。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靈,在水中煎熬著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潘季馴這樣的大臣作出幾乎是不臣的胡作非為?祖宗埋到地下後無聲無息,不言不語,忍氣吞聲,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淪300多年,也注定了後人像哀六國哀阿房宮一樣去浩歎它的沉浮。

尋覓陵址的曲折過程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祖先們既然被追尊為皇帝,皇后,其葬處就應該建陵,並應依制建造帝陵建築。但根據歷史記載,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號,沒有營建祖陵建築,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歷史原因呢?原來朱元璋少時家貧,居住地一遷再遷,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確切葬地。因此,他為尋找祖陵葬地頗費了一番周折。

根據史料記載,剛開始有人告訴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鄉朱家巷,朱元璋信以為真,即「命築萬歲山,有司修砌路,太祖躬臨拜祭」。不料,他才只磕了一個頭,萬歲山竟然中間分為深澗!他不禁惱怒異常——這豈是我家祖塋,怎能經不起我一拜?於是「重罰言者」,認為這不是自己的祖塋所在。後來,朱元璋經過回憶,想起二姐曾說過祖父的墳墓在泗州舊陵嘴一帶,但具體位置仍無從考察。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一個偶然的機會,終於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實位置所在。話說朱元璋的同宗朱貴,他祖父與朱元璋的祖父一起從朱家巷遷到了泗州城北的孫家崗,通過他回鄉查訪,朱元璋終於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楊家墩。這座古墓,因宋朝保議大夫楊浚墓而得名。

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實的葬地呢?還是因為政治需要而憑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後來的幾百年中,有一個現象被人們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或者沒有任何人敢於說將出來,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麼急切地找尋祖父的安葬地,找到了又花費那麼多時間與財力來大規模營建,甚至竟然讓不能隨便動用的國儲來當這個祖陵的總管與總監,為什麼在祖陵建成後竟然沒有來這裡一次進行祭祀並像在句容那樣磕頭呢?是怕一個頭磕下去又會分為深澗嗎?朱元璋是不是對這個祖塋也產生什麼懷疑?朱貴獻的圖是真的嗎?朱貴說楊家墩就是祖陵所在地是得到多個族人證明的,那麼這些族人呢?他是不是也是來邀寵或混個世襲之職的?唯一的與人不同之處,大概就是這個朱貴做得比較聰明比較認真比較像那麼回事。但一向多疑又心機聰慧,特別是深知祖上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死無葬地的朱元璋恐怕不會看不出來。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相信朱貴,還要封楊家墩為萬歲山並將祖陵定在這悠悠淮水之濱呢?或許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苦悶的,因為他很清楚,那個句容的萬歲山不是假的嗎?但是,為了證明大明王朝是祖上「積功累善,天之報施,茂於厥後」,為了蠱惑與欺騙人民,為了證明他這個皇帝是有祖傳「基因」的,是由上天欽定的,不是其他人想當就能當得的。於是他不得不這樣將錯就錯。

明祖陵的傳說

打開中國歷史的大門,你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皇帝玩弄政治傳說的事列比比皆是,陳勝的夜半神示、劉邦的劍斬白蛇、劉備的白臚脫險、趙匡胤的祥龍瑞生等等。朱元璋的明祖陵只是以上歷史政治家高明手段的延續。

朱元漳祖上幾代非常窮困,四處漂流,真乃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六十多歲時,流落在古泅州境內,為雙溝鎮一個性水的財主家放豬。這水員外號稱水半湖,雙溝東去印裡洪澤湖邊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帶著全家搭個窩棚,就住在湖邊孫家崗為水財主放豬、墾荒,以維持生計。

這孫家崗莊後有個墩子,人稱楊家墩,墩上有個凹窩。一年深秋,在這裡放豬的朱初一躲在墩上的凹窩內避風,意外得知這座山背山面水,後面青山雄壯蔥鬱,前面洪澤湖寬廣博大,其實是一塊龍脈,誰死後葬在這裡,誰的後世就一定有人會出皇帝。老人欲將此地佔為己有,從此隱藏了這個秘密,即使對家裡人也沒有透露半分,直到臨死前,才告訴了兒子要把自己葬在這裡.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有一點卻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的.楊家墩的地理位置,在風水學上明明不是個風水寶地,為何在傳說裡就成了龍脈之地了呢?朱元璋登上寶座之後,朱氏墳塚葬於龍脈的傳說很快就流傳了開來。先是從洪澤湖畔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像水銀瀉地般的遍佈全國。這是一種明顯的穿鑿附會,朱元璋為什麼要創造這樣一個傳說呢?這還是和他的出身有關,他的帝位是由自己和眾兄弟從最低層打下來的,他並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值得炫耀的血統資本。歷史上開千古帝業的幾乎都比他這個放牛的、打掃廟院的朱和尚強。秦始王嬴政、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哪一個不是帝王之後或名門望族,即使是漢高祖劉邦這個亭長好歹也是地方一號人物,蜀主劉備儘管以賣草鞋為生但是宣揚時總是以大漢皇室後裔自居——劉皇叔。曹操、孫權一個是官宦之後,一個是軍旅世家。對於朱元璋來說,那種感覺就像被人唾棄的乞丐突然有一天發了一筆財開始身著華服,但是心理還是總覺得別人的眼光是那麼怪怪的。無奈之下,為了給自己的登帝塑造天地之功,證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標榜自己血統是天之相承;為了擊潰當時舊貴世家的心理優勢,改變政治方面的意識劣勢,草根皇帝朱元璋最終也只能把自己的老祖宗請出來進行一番神化宣揚。

當太祖將這自家神奇傳說不斷灌輸社會各個階層時,為了表示對祖先的推崇和孝敬,更為了向天下顯示皇家的威嚴,太祖就在依稀尋到的埋有祖父的小山包前開始建造了規模宏大,盡顯皇家雄壯氣派的明祖陵,將其曾祖父、高祖父、祖父的衣冠等凡能收集到的或者認為是的遺留之物一起葬在了這裡。如此一來,皇家的威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自己的血統更是讓世人所推崇,社會上也就再也沒有誰會亂加評論了。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