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祭奠黃帝陵有何用意?為求「正統」身份

朱元璋祭奠黃帝陵有何用意?在軒轅廟的碑亭裡保存著一篇明太祖朱元璋祭奠黃帝陵的「御制祝文」,全文如下:

「朕生後世,為民於草野之間;當有元失馭,天下紛紜,乃乘群雄大亂之秋,集眾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亂,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繼天立極,作涿裰鰨,神功聖德,垂法至今。朕興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歲極遠;觀經典所載,雖切慕於心,奈稟生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聖神,萬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聖靈不昧,其鑒納焉!尚饗!」

這篇祭文寫得非常誠懇,在今天讀起來,仍很感人。那麼,為什麼朱元璋當年要寫這樣一篇祭文呢?他祭奠黃帝陵的用意何在?

朱元璋自幼非常貧苦,父母兄長都是被餓死的。孤苦無依的他為了活命只好到皇覺寺當了僧人,在廟裡充任雜役。後來因為大饑荒,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出了寺院只得以乞討為生。他25歲時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由於在軍事和政治上所表現出來的傑出才幹,他在郭子興死後成為這支隊伍的領袖。公元1356年,朱元璋軍隊攻佔了集慶,改名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並在那裡建立政權。他採納了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發展農業生產,擴充軍隊,經過幾年戰鬥,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明太祖,年號洪武。

由於出身貧寒,沒有多少文化知識,朱元璋對於歷代帝王無不祭祀黃帝有所不知,但是作為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朱元璋對於祭祀黃帝的意義卻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朱元璋登基四年後,當他聽到身邊謀臣談論起歷代帝王祭祖先一事時,便提出要祭拜始祖——軒轅黃帝。這引起了朝廷內一些人背地裡的悄悄議論:「朱重八(朱元璋小名)還懂得軒轅黃帝!」議論是議論,卻沒有一個人敢公開講。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遣派中書管勾甘,前往陝西中部祭黃帝陵。大臣們事先替他擬寫了一份「御制祝文」(即祭文),朱元璋看後很不滿意。他覺得稱帝四年才想起祭掃黃帝祖先,是一件非常沒有面子的事情,深恐後人因此恥笑他無知,所以,要求「御制祝文」一定要寫清他的功績,並把他稱帝四年沒有祭黃帝陵的主要原因說清楚。在按照他的意思改寫的祭文中,他非常誠懇地說:作為一個起於草莽,卻主宰天下的幸運兒,自己對於祖先的功德一直是感恩銘記,十分仰慕的,但是由於年深日久,一時找不到黃帝陵的地址,後來通過考據經典著作才發現了軒轅黃帝的陵地。耽誤了四年,沒有能夠及時祭奠,但他心裡卻一直惦記著先祖。希望先祖能夠接受自己的一片摯誠之心。

當然,朱元璋這樣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要通過祭祀黃帝表現他的「正統」身份,但這件事也同樣證明了黃帝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在明太祖之前和之後,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黃帝陵。到今天,這項活動的規模更是大大超過從前。祭祀黃帝陵,其實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儀式。現在,這個莊嚴的活動已經不僅僅屬於帝王所有,散佈在地球各個角落的華夏子孫都越來越多地參與進來。大家用這種方式追溯著中華民族的血脈源流,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讓中華大地在人文初祖的光輝照耀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