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親王第一陵:揭秘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陵墓

朱元璋多子,史書上記載共有26個兒子。其中第十子朱檀被封為魯王,15歲時就藩兗州,死後謚號「荒」。在朱元璋所分封的24個皇子中,魯王第一個逝世,其陵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35年前的1970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支援下,山東省對位於鄒縣的魯荒王陵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罕見的文物。但由於歷史的原因,當年的發掘情況至今仍是一段秘聞,出土的文物一般人更是難得一見。在明孝陵博物館的努力下,魯荒王陵出土文物終於「回家」,600年後與太祖孝陵相聚南京,昨日開始在梅花山上的「梅香閣」公開對外展覽。借此,記者查證了當年發掘時的第一手資料,揭開了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的神秘面紗。

陵墓規格:整體形制與北京定陵相似

朱檀是朱元璋與郭寧妃生的兒子,史料記載生於洪武三年,出生兩個月就被封王,洪武十八年藩兗州。死後葬於今鄒縣城東北25里九龍山之南麓與今曲阜縣交界處,距兗州不遠。據《鄒縣志》記載:「明魯荒王園在九龍山。」在距墓前200米處,今尚寨村內,現仍有建築「享殿」的殿基遺跡。原來均用40餘厘米的長青磚砌成,異常堅厚1.4米,從斷續的牆基仍可見原形制。陵園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中設一隔牆,分為前後兩院,呈後高前低。在魯荒王陵西60多米處,有襯葬的王妃戈氏墓。戈氏於朱檀死後第二年進封為王妃;戈妃死時,朱檀早已下葬,所以襯葬於此。其子孫也都葬於附近。這地方是「風水寶地」,朱檀死後葬於此處,與朱元璋的孝陵一樣,當時是經過了一番精心選擇的,其整體形制與北京定陵相似,但早於定陵230年。

建造方式:經兩三年開山鑿石而成

當年打開地宮發現,王陵深距現地表20餘米,鑿石開壙,然後以磚砌室,封土夯層堅固。封土鋪展的面積約1.3萬多平方米。墓道與墓室為同時開鑿出來,正直向南,外口寬,向裡漸窄,底部呈外高裡低斜坡狀,裡口寬3.9米,北端距金剛牆1.5米,估計全長70多米。墓門洞在金剛牆下部的正中,全部被金剛牆的紅色牆皮封蓋嚴密,不易發現。當時建築這一墓室的工程量,比較浩大。初步計算,僅鑿石開壙,填積封土,需用土、石方量約20餘萬立方米。既要開山鑿石,又要遠處運土打夯,如用200個勞力計算,需要連續兩三年時間才能完成。傳說,墓的封土是從九龍山西2里處運來,由於建築這一座陵墓的大量取土,那裡被挖成了一片低窪的盆地。現在的溪湖村,至今仍是一片窪地,就是當時被毀壞的大片民田。

內部結構:前後兩道巨石門封堵封門牆,高8.86米,上部厚1.6米,下漸寬作砥牆狀,牆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封門牆後,有一紅色金剛牆,通高8.2米,寬5.35米。上部是用綠琉璃瓦磚築起的門樓,牆面敷一層堅硬的紅灰泥,比較堅固。金剛牆門樓的上部左、右、後三面附有磚砌的擋土牆,與前面的封門牆接齊。前後院有兩道門。第一道門縮入洞口1.5米的甬道中,雙扉樞軸式。門以整塊巨石做成,門雕出縱橫九排共八十一枚乳狀門釘,塗朱漆,釘貼金,色鮮艷。鑲有鐵質塗金鋪首啣環,門環以大鐵鎖鎖住。門前有高起地面10厘米的石門坎。門內即是墓的前室。第二道門形制與第一道門相同,以大鐵鎖鎖住。二道門後地基略高於前室。甬道的券頂較矮,通向後室;後室(棺室)較前室高大寬敞,平面與前室呈「丁」字形。頂為南北起券。後室中部砌須彌座式棺床,均用磨光磚砌築。

墓內佈局:棺床東側置有二漆木箱

據說,當年打開墓室後發現,內部有積水,但大批隨葬器物完好。由於積水的浮力作用,有些器物的位置被移動。在前室前部當中,置一大缸,缸內一鐵燈芯座,即萬年燈。後部中央設一張紅御案,案西側有盞頂寶匣,內盛「魯王之寶」印,印匣原應在案上。前室是木雕儀仗隊俑群、馬、車及儀仗中的小件物品等。後室棺床的棺槨原位置已經移動,棺已脫槨被水浮出於後室西南角。棺床兩邊有桌四張,西邊的兩桌壓於棺槨下。棺床東側有二漆木箱,其中一個已破散,一個保存完好,內裝冠、袍、玉圭、靴等。衣、帽、玉帶、梳妝具等散置地上。西邊地上是琴棋書畫、文房四寶等。另外,後室有24個木雕侍俑,瓷器及木、竹、銅、錫質的生活模型。東西兩壁處,各有三個葬儀用的木牌。

棺、槨系楠木做成,製作堅固。棺內,覆蓋錦被、袍服。朱檀身著龍袍,系玉帶,戴圓頂小帽;髮髻完好,貫金簪;兩腋下各有一小金粒;骨架仰身伸直。身下鋪褥,褥上有19枚「洪武通寶」金錢。褥底下是一層苓板,板上雕北斗七星圓孔。棺底鋪墊草木灰。

魯荒王陵共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極為罕見,好多文物都是國寶級的,在當時就是傳世珍品。「天風海濤」琴的出土就震驚考古界,該琴長121厘米、寬19.5厘米。桐木製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書「天風海濤」。琴腹有龍池、風沼兩共鳴槽。傳說琴聲如天空之長風,大海之波濤,且造型獨特,享有「古琴蛇跗評無價」的美譽。雷威,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兩代已是傳世珍品。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