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並不滿意定都南京 遷都一事數次被提及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志,在群雄對峙中脫穎而出,當上皇帝後則以剛猛治國,堪稱一代英武。但有一件事,卻困擾了太祖朱元肆近30年,直到他死的時候也沒有解決--這便是究竟定都何處。

朱元璋曾打算在鳳陽建國都

在與群雄爭霸的過程中,朱元璋曾選擇金陵(今南京)作為根據地。金陵地形險要,北有長江天塹,自古為形勝之地。三國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地為都城。朱元璋攻取金,陵後,改稱應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然而,朱元璋並不滿意應天,所以,沒有正式將應天確立為國都,其原因有三:一是歷史上以應天為國都的朝代都氣數很短;二是應天偏於東南,不便於控制全國,三是應天位於江左,其城防有隱患,作為國都不是十分理想。

後來,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今河南開封)後,有人建議定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視,親自前往汴梁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汴粱雖然位置適中,但是無險可守,四面受敵,地形顯然還不如南京。不過,考慮到汴粱是宋朝的舊都,當時西北未定,需要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於是,朱元璋借鑒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南京的名稱便從這個時候開始使用。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平定陝西,定都之議再起。主要的候選城市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幾地,大臣們的意見不一,朱元璋見眾臣意見難以統一,誰也說服不了誰,竟然異想天開地提出以臨濠(元朝時稱濠州,洪武七年改稱鳳陽,今安徽鳳陽縣)為中都的想法。

臨濠是朱元璋的家鄉,在此建中都,顯然含有朱元璋想要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的私心。但群臣不敢反對。於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制在臨濠營建中都。這樣,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形成了應天、汴梁和臨濠三都並存的情況。

之後,朱元璋一直有將中都鳳陽作為大明國都的想法。重臣中只有劉基(即劉伯溫)堅決反對,他認為鳳陽根本不適合作為國都,「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採用了漢高祖劉邦徒天下富豪干關中的辦法,下令遷江南民14萬戶於鳳陽。江南一帶的富豪全部被遷往鳳陽,並且不許私自離開。因為東南地區之前為朱元璋的大對頭張士誠所佔據,這裡的許多人都曾為張士誠出過力。朱元璋此舉,實際上是要打擊東南地區的文人和地主階級。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巡視鳳陽的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改變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時修建中都已經有6年,宮殿頗具規模。眾人對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釋,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

其實,這其中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朱元璋身邊的功臣許多都是他的同多,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常有違法亂紀之事,且在朝中結黨謀私。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不久,便開始著手加強中央集權,對臣下結黨之事十分警?。他擔心建都鳳陽後,會助長江淮集團的勢力。

遷三山填燕雀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多年懸而未決的定都問題這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后,開始修建南京城牆和皇宮。周莊富翁沈萬三在歷史上有「聚寶盆」之稱,富可敵國。當時,朱元璋攻打張士誠,張士誠固守蘇州達8個月之久,背後得到了蘇州鄉紳的大力支持。城破之後,朱元璋憎恨為張士誠出力的人,於是,對江南一帶格外加賦,對沈萬三還採取了額外的徵稅政策。

沈萬三是個精明的商人,便主動拍朱元璋的馬屁,想以此換得太平。朱元璋下令建南京城時,沈萬三就「助築都城三分之一」,即現今南京城牆的中華門到水西門一段。城牆修完後,朱元璋還算比較滿意,也就沒對沈萬三下手。

但朝廷的檢校們還是不時來找沈萬三尋事,其實就是想訛些銀子。沈萬三為了一勞永逸,便主動提出要為明軍出軍餉,結果,此話犯了朝廷大忌。朱元璋大怒,認為一個平民百姓居然想要犒賞皇帝的軍隊,可謂居心叵測。幸虧皇后馬氏心慈說情,這才保住了一條命,沈萬三家產被沒收,被發配雲南充軍。沈萬三從來沒有受過這種苦,不久就死在了雲南。其屍骨也不敢運回江南家鄉,就地埋在了大理。

再說南京皇宮的建設。南京作為舊朝古都,已經有頗具規模的宮城。但朱元璋卻不肯利用舊朝的宮城,打算另起新宮。他主要擔心舊宮風水差,怕重蹈前王朝短命的覆轍。

劉基奉命為新皇宮選址。經劉基勘測,宮城位置宜在鍾山「龍頭」之前,因此處有「帝王之氣」。劉基所選的風水寶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就修建宮殿而言,燕雀湖地勢低窪,又距離外城太近,戰時易受城外敵軍威脅,並非理想的地點。於是,為了修建新皇宮,朱元璋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燕雀湖被填平後,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無數密集的木樁,上蓋巨型條石,然後再在上面建造宮殿,由於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士石,故南京民間有「迂三山填燕雀」的傳說。

據說南京城及皇宮建好後,朱元璋率領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視都城之氣派,炫耀地問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麼樣啊?」群臣自然都是讚不絕口。唯獨14歲的四皇予朱棣說:「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來,南京都城周圍山巒起伏,東面鍾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點都在城外,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惱怒,不過,當時沒有發作。回去後,他讓太監給負責籌劃築城的劉基送去了一盤橘子。劉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籌劃失當,送橘子是恨不得將其剝皮抽筋吃肉之意,嚇得連夜逃入茅山避禍。

這只不過是個傳說。不過,確實有因書寫匾額惹怒朱元璋而被砍頭的真實故事。

「門」字末筆直下至底而沒有向上的勾腳,這種寫法始於宋朝。據說宋移都臨安後,玉牒殿失火,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鉤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從此以後,凡書寫宮殿匾額的「門」時,末筆都直下,不鉤腳。朱元璋命中書詹希原(明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宮殿門匾。詹書寫的時候,將「門」字最後一豎向內鉤起稍高了一點。朱元璋看後犬發雷霆,下令將詹希原斬首。

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

儘管採取了種種有效的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宮還是出現了地基下沉的現象。

古代帝王修建宮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勢而建,取意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強,江山可以萬代相傳。而明皇宮下沉後,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地勢。宮城前昂後窪,總讓人覺得形勢不稱。按照陰陽家的話說,這是絕後和亡國的徵兆。對於迷信風水的朱元璋來說,這是一種不祥之兆。朱元璋本來就對建都南京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此時又添了r層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嘲的主要威脅是豢古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力量。迂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北平之所以沒有被考慮,是因為朱元璋想留給最喜愛的第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對此事極有意見,因為倘若國都搬去西安,他就沒有了封地。為此,朱元璋還將秦王拘禁起來,若不是太子朱標求情,差一點兒就廢掉了秦王。

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太子朱標個人比較傾向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西安曾經為西漢和唐朝國都,壬氣十足。

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干第二年就病逝了。本來有可能再次輝煌起來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歷史之中(公元1644年,反抗明朝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西安稱王,以西安為國都。此後,西安再也沒有成為國都的機會了)。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他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交達了方般先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唯富城前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唯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

從此,國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死都沒有妥善解決。朱元璋死後4年,他的繼承人惠帝朱允文的皇位便被其叔燕王朱棣篡奪,朱允炊本人生死不明。許多佔卜家紛紛大做文章,把這一劇變歸昝手南京皇宮的風水不好。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