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國300年 卻為何影響了中國700年歷史

自成化時代開始,明朝政權已經沒有了致命性的威脅,百姓的溫飽問題也已經基本解決。全國上下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商人逐漸走到了前台。明朝建立的「洪武體制」面臨著崩塌體系。在某些歷史學家眼中,「洪武體制」相對於南宋的滅亡來說則是一種倒退,因為,自南宋滅亡後,包括王夫之、黃宗羲在內的許多學者都認為「亡天下」了。

洪武體制只是另一個輪迴的開始,並不落後

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一點。即南宋政權包括之前的北宋政權,是一種集權思想與分權思想的抗衡,正如黃宗羲所說的秦盡、元盡,說的皆是秦前戰國的分權,元前的南宋分權思想。而這種抗衡在任何時代都存在著,只不過到了南宋階段,分權思想比較強大,由此,才有了一些在今天看來比較民主的思想。例如「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其實,這和戰國時期是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類似。

非常不幸的是,每當出現上述觀點的時候,正處中國的亂世,這種思想出現不久,所提出這種思想的國家或朝代就會被另一個統一的王朝所替代。更為可悲的是,這種分權思想在中國的歷史上的實踐幾乎都是失敗的。幾乎都沒有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三農問題。南宋經濟那麼發達、文化思想那麼活躍,但始終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這是中國歷史的一道難以逾越的思想與實踐鴻溝。「洪武體制」只不過是另一個集權與分權思想鬥爭的輪迴而已,根本談不上某些歷史學家所說的倒退與否。如果是進步,它為何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真正實現過?晚明同樣也是如此,它也是倒在了這個問題上。

明武宗的不作為,確實導致了一種分權的實現,各地方官員有了較大的政治自由度,但最終,還是出現了張居正改革這樣的集權變革。其後,繼續分權,導致了晚明的極度繁榮,繼而,天災人禍頻仍。李自成入主北京推翻明朝,清兵進主中原。再一個輪迴開始。

自正德的爹弘治皇帝開始,「洪武體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荒政體系就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用於救災的糧食倉儲制度便出現了頹敗態勢。洪武體制陷入了逐步塌陷的危險。問題是,一個成熟體制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朱元璋父子用了50年的時間構建並將其形成制度穩固下來後,運行了百年後開始逐步變壞,而變壞的速度也用了百年的時間。所以,體制、頂層設計並非一朝一夕建成,但建成之後,它的存在也將是長期的。

洪武體制的不得已,它抓住了中國問題的本質

本人認為洪武體制有四大內容,即限制人身自由的戶口稅收制度;經濟方面的開中制;洪武荒政體制;官員薪酬制度。

明初,因為生產力、統治知識和經驗的不足,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朱元璋,儘管可以靠前代降臣的統治經驗進行政治維持,但畢竟能力較為薄弱。再加上多年的戰爭造成財政收入銳減、財政支出龐大。一方面,他加大了紙幣的發行、開中制的建設等,但這些只能是解了燃眉之急,最重要的是對百姓的管理,這才是根本。為此,朱元璋在繼承前代將全國百姓分為民戶、軍戶、灶戶等不同類別外,還對百姓出行的里程進行了限制。將百姓緊緊地控制在當地,減少不同地區的人之間的交流,從而也就降低了可能的各種事變的發生。

除了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外,洪武體制的另外一點就是官員低薪制。再一點,就是開中制的建設,給予商人一定的經濟自由。同時,就是四大糧食倉儲制度。四大糧食倉儲制度與報災、勘災、救災措施和醫療體制,構成了洪武體制的一大主體——洪武荒政體制。

明朝是一個自然災害頻仍的朝代,據《中國災害通史·明代卷》統計,水、旱、蟲、震、疫、沙塵、風、雹、雷擊、霜、雪、凍害等十二類自然災害,明朝共發生3952次。其中,水災、旱災、地震、瘟疫四類自然災害最為嚴重。朱元璋對於災害的重視程度,可以說在整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幾百位帝王中無人能比。因為,朱元璋青年時代所處的境遇,使其對民間疾苦有著深刻地體會,他知道,老百姓最看重什麼。只不過,他的認識僅僅局限於溫飽階段。以封建社會一個帝王,能夠以自己的思想和學習保證二百年的江山穩固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後世溫飽階段後的體制建設,該由後人去解決。可惜,明朝沒有這種帝王出現。清朝倒有一位,他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胤禛。

四大倉在賑濟方式上有所不同,預備倉(相當於今天的國有糧庫,儲糧的主體)用於賑糶(糧價上漲時,以平價或低於市價的方式向受災者賣糧)、 賑給(將物品無償發送給災民)、賑貸(將糧種借貸給受災人並設定利息,來年連本付息償還);

常平倉(戰國時李俚創立,用儲糧平抑災害時的糧價,地方政府的糧庫)只用於賑糶;

義倉(隋文帝時創,通常是州縣一級,是政府面對百姓的第一線糧庫)用於賑給;

社倉(宗族或民間自救組織的糧庫,南宋朱熹創立)用於賑貸。

四大倉制度的構建,直接購置了從中央到民間的四層保護體系。可以說,是極為穩妥、安全的保障糧食安全的一種方式。但是,自弘治開始,四大倉制度就已經出現了問題。當正德皇帝下揚州時期,蘇州、揚州這些江南城市的救災已經開始靠募捐了。到了萬曆末年,政府甚至退出了救災主體的行列。江南地區許多身處救災前線的反而是鄉紳或商人。

同時,朱元璋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醫療體系。從為皇家服務的太醫院,到為各地諸侯和權貴服務的良醫所,以及在洪武三年(1370年)建立的惠民藥局,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醫療體系。並規定「各布政使司,各府,首領官,醫學正科各一員;各州,醫學典科各一員;各縣,醫學訓科各一員」。平時,他們的職責就是救治「貧病」的社會弱勢群體。朱元璋特別下令,不得因無錢而拒絕治療病人,惠民藥局甚至經常免費贈藥。遇到災禍時,惠民藥局則負責救治災民、施藥送藥以及掩埋屍體等。

惠民藥局自洪武年間開始,直到萬曆年間仍然運行正常。萬曆十五年(1587年),惠民藥局在處理北京地區發生的瘟疫中,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萬曆皇帝命太醫院派人聯合惠民藥局共醫治病人109590人,捨藥折銀14618.5斤。正是因為兩大災難救治體系的建立,才使得明朝雖然多災多難但仍屹立了277年。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