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種樹軼事 種下了明朝太廟院內的第一棵樹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燕王」,為建立、鞏固明王朝的統治做出了重大貢獻。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側」平定叛亂為由起兵,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侄子的帝位,改年號為永樂。明王朝自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籌備,第二年正式建設北京宮殿。北京城的中心是皇城,右邊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壇,左邊是祭祀祖先的太廟。這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都城建制設計的,還按傳統規制在南郊建了天壇、山川壇(清代改為先農壇)。

太廟建成後,院內要種柏樹。因為古人認為柏樹可以溝通天人,營造肅穆氣氛,翠柏常青象徵江山永固。太廟奇特的景觀不僅古柏參天,還留下了永樂皇帝親手所植的柏樹,以及朱棣親手栽種柏樹的民間傳說。

太廟建成後,主管種樹的是郎官員,他的舅舅是內務府的苟總管。郎官員瞞上欺下,剋扣銀兩,還把有植樹經驗、主持正義的山東漢子魯某開除了。結果接連三年,在太廟種的樹無一成活。皇帝怪罪下來,頭兩年還因有苟總管庇護,郎官員躲過了責難,可到了第三年,苟總管也扛不住了,急忙捨車保帥,於是又有幾十名無辜者被砍頭,郎官員也罪有應得,腦袋搬了家。

這事鬧得朝野沸騰,苟總管的日子不好過,他趕緊召集心腹商量對策。大夥兒出了幾個主意:一是趕緊把魯某請回來;二是啟奏皇上說已請到真人「神算子」,卜卦得知,天意要請皇上焚香沐浴,親自種第一棵樹,感動神靈,太廟的樹才能成活。其實這是他們「綁架」皇帝,推卸萬一栽種不活的責任。永樂皇帝哪知道這裡面的玄機,竟然批准了這個計劃。

魯某回到太廟工地也犯了難。因為太廟院裡原來是河灘,要種樹的地方除了石頭就是沙子,如果這柏樹再種不活,不光個人性命難保,其他人也會受牽連。這天晚上 ,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便起床出門散心,當他信步走到紫禁城東邊,突然感覺腳下非常鬆軟,眼前一亮,猛地大叫一聲:「天助我也!」

原來他發現了質地鬆軟肥沃的黃土。於是他採取了換土、包裹樹根、帶土移栽等辦法種植柏樹,一切準備就緒後上報皇帝選擇吉日親自來種樹。沒想到太廟換好土後種樹大獲成功,一年下來,不僅一棵樹都沒死,柏樹苗棵棵成活,而且非常茁壯。柏樹林的嫩綠簇擁著紅牆黃瓦,非常好看!特別是永樂皇帝種的太廟第一棵柏樹,長勢更好。從此以後,這棵柏樹被尊為「神樹」,凡是後代皇帝和王公大臣來此祭祖,來到這棵樹下,皇帝要下輦,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以示尊重。此柏樹現高15.5米,樹幹周長515厘米,枝葉繁茂,獨領太廟群柏之首。

也有傳說,大臣們擔心樹種不活而受到嚴懲,便奏請皇上親自栽植,君臣共植,垂范後世。朱棣欣然准奏,親自在筒子河邊栽種了一株側柏。還有說朱棣所植的柏樹不止一株,在太廟第一道圍牆前還有幾株。雖然沒有在《明史》上找到這些記載,但朱棣種樹的事說得卻有鼻子有眼,且有樹為證,人們寧願信其有,而不信其無。

後來,各宮苑廟壇按照魯某的辦法栽的柏樹都逐漸成林,現存除了太廟的700餘株(包括鹿柏和朱棣的手植柏)外,中山公園(社稷壇)有古樹600餘株,包括遼金興國寺前的古柏群;故宮500餘株,包括御花園的古柏群;地壇公園160餘株;先農壇240餘株,景山公園800餘株,天壇3560餘株,包括九龍柏、問天柏等。這些古樹已作為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一部分而馳名中外。北京現存明代的古柏都已成為珍貴的古樹名木,構成北京古樹名木群落的主體和主色調。另外,紫禁城東邊因為被換了太廟的沙土,所以後人就把這一帶叫「沙灘」,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