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紫禁城裡的第一個皇帝,也是明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是馬上天子,精明強悍,開疆拓土。他因戰功而立威名,用鐵騎去奪帝位,他的一生起於兵,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
一、精明強悍,足智多謀
公元1360年4月17日,朱棣呱呱墜地時,前線傳來告急文書,父親朱元璋來不及看上兒子一眼,便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到了1367年,戰事初定,朱元璋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12月24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七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蔭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一曰棣……」。這時朱棣已經七歲了,才和眾兄弟一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十一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但因年齡太小,並不到藩地赴任。又過了十年,他已成了一個英姿勃發的青年,便率領護衛到北平任職,正式拱衛明朝的北大門。
1390年,朱棣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讓他和晉王分別統帥兵馬合擊元朝殘餘勢力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了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然後發兵進擊。時值三月,忽下大雪,氣溫驟降。有人請求停止行軍,暫避風雪,朱棣卻認為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因此大軍冒雪前進。當明朝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毫無準備,措手不及。
朱棣沒有貿然進攻,而是派已經投降明朝的乃兒不花舊交觀童前去勸降。乃兒不花知道自己不是明朝大軍的對手,無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軍中請降。朱棣擺酒設宴,對他非常熱情,令乃兒不花很感動,遂主動要求前去勸降另一股勢力。就這樣,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獲全勝。這次勝利,令朱棣聲名鵲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後來,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繼承帝位。他不甘心當一個沒有多少權力的掛名皇帝,開始著手削除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皇子(他的叔叔們)的實權,羅織罪名,廢除了一些藩王的王號。朱棣為了自保。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聯絡了一些同盟者,以「清君側」為名,於1399年7月起兵「靖難」。經過三年多的座戰,大小百餘仗,最終殺入南京,奪得皇帝的寶座。
朱棣登基後,感到對明王朝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蒙古。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對蒙古採用恩威並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歸附,並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有赫赫戰功。韃靼部較強,朱棣有意聯絡瓦刺,與之抗衡。
1410年,朱棣命丘福率軍十萬征討韃靼,不意全軍覆沒,第二年的春天,朱棣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征,讓太子留守南京,皇長孫留守北京。五月,發現了韃靼部部首領本雅失裡的位置。朱棣命將士每人自帶二十日糧食,率輕騎疾馳。在成吉思汗興起的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與本雅失裡遭遇,雙方大戰,最終本雅失裡敗逃。回師途中又遭遇韃靼阿魯台部,激戰數日,阿魯台也戰敗逃遁。經此一戰,韃靼部的勢力被削弱了。
隨著韃靼部的衰敗,瓦刺部強盛起來,時常騷擾北部邊境。1414年,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並讓皇太孫隨行。6月7日,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遇到瓦刺的主力部隊。這場戰鬥十分激烈,雖然明朝軍隊也損失慘重,但大傷了瓦刺的元氣,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敵人率先敗走。後來,朱棣又三次親征漠北,有效地解除了蒙古殘餘勢力對北方邊境的威脅。同時,朱棣還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捍衛了國土的完整。
二、胸懷四海,目光遠大
1403年7月,剛即位不久的朱棣下詔編纂一部類書。他雄心勃勃,特命大才子解縉負責,要求不要怕篇幅巨大,盡量收羅。第二年11月,解縉將編纂好的圖書進呈。朱棣很高興,賜名《文獻大成》,並賞賜瞭解縉等一百四十七位有功人員。然而不久,朱棣發現這部書與他的要求相差甚遠,還有許多典籍未能收錄。於是朱棣決定重新編修,並任命自己的高參姚廣孝以及刑部侍郎劉季旋和解縉一起共同負責,前後參與者近三千人。朱棣對這件事非常重視,特命在文淵閣開館修書,由光祿寺供給朝夕膳食。他看到文淵閣中的書籍尚不完備,又命禮部選派通曉典籍的官吏四出購求典籍。正是在朱棣的關注和支持下,三年之後,大典得以編纂完成,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共有兩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又凡例、目錄六十卷,全書分裝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二億七千多萬,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內容包羅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戲劇、小說、技藝諸項。此前的類書,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只有一百卷,北宋的《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都各有一千卷。《永樂大典》的規模之大,確實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永樂大典》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照錄原文,未作刪改。這種做法保持了書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成為傳世經典。可惜的是,歷經人劫難,現在國內所存的《永樂大典》只有八百冊左右了。
朱棣還是一個目光遠大的戰略家,他認為統治疆域廣闊的國家,應該將行政中心向北移,他把北平視為龍興之地。因此,1403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建議將北平升為陪都,朱棣非常高興,改北平為北京。
朱棣剛剛用武力奪得皇位,擔心人心不穩,並沒有立即提出遷都,而是先設置了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等衙門。為向北京運糧重開海運,又遷徙他處富民到北京。1404年又下令疏通運河,1406年,以準備北巡的名義,下詔修建北京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他在自己身邊設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與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統。
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的經濟得到了發展和繁榮,疏通的運河保證了糧食的運輸,北京周邊的軍事防禦力量也得到了加強,這些前期措施使得遷都北京水到渠成。14I6年十一月,朱棣公佈了遷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擁護。1417年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至1420年基本完工。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可以說朱棣的決定,強化了對遼闊的北方的統治,改變了明朝的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