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興修武當暗訪建文的目的不必細說,但據相關文獻記載,成祖暗尋建文帝的同時,也在尋訪張三豐。
如《明史稿·胡淡神道碑銘》記有「丁亥(即明永樂五年,1407)上(即明成祖)察近侍中惟公(即胡濴)忠實可托,遂命公巡遊天下,以訪異人為名,實察人心向背」。這裡的「異人」即張三豐,而所謂「察人心向背」就是訪查老百姓的心是否歸向成祖,或是仍向惠帝,其意就是要查究惠帝是不是仍然活著。有相同意思的記載還出現在王鏊《震澤紀聞》、陳建《皇明通紀法傳錄》、鄭曉《今言》等歷史典籍中。查閱了上述史料之後,我們坦言,明成祖訪尋惠帝是事實。但同時,其中所記「以訪異人為名」則與事實不盡相符。相比較而言,《明史》的作者對此事的看法就比較客觀。《明史·胡淡傳》中記有「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就清楚地指出胡濴「訪仙人張邋遢」是成祖給他的任務之一,即使其主要任務仍是「隱察建文帝安在」。
不僅如此,成祖訪尋張三豐確實是很有誠意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記載的永樂十年( 1412)二月初十日成祖致張三豐的《御制書》最能表示他渴見及仰慕張三豐的心情。現不妨全文錄下:「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夙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1412年)二月初十日。」同年三月初六日,成祖賜虛玄子孫碧雲(1417年卒)的詩中也有「……若遇真仙張有道(即張三豐),為言佇候長相思」的詩句。該志書中還記有:「永樂初,太宗文皇帝(即成祖)慕其(指張三豐)至道,致香書,累遣使請之,……」皇帝有如此心意,臣下當仁不讓地要不辭勞苦地四處訪尋。《明史·胡淡傳》中,記載有胡淡從永樂五年(1407)起遍行天下訪尋張三豐,歷十年之久,至永樂十四年( 1416)才回京覆命。
其實,訪尋張三豐遠不止胡淡這一路人馬。早在永樂三年( 1405)成祖就已遣淮安王宗道遍訪張三豐於天下名山了。王宗道也是一訪便是十年,競無所遇而還。同時,《漢天師世家》也記載了成祖派正一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410卒)訪尋張三豐的事:「戊子(即永樂六年,1408)十月,(成祖)手敕俾邀請異仙張三豐。己丑(即永樂七年,1409)再敕訪尋張三豐。」如此有恆心地訪尋張三豐,不可謂沒有誠意了。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成祖在訪尋惠帝的同時亦訪尋張三豐,而且出自一番誠意。早期訪尋張三豐或許也可能有其他特殊的目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自永樂十五年( 1417)後,其目的就比較清楚了,那就是求「仙藥」。
永樂十五年( 1417)後,明成祖患病了。據楊士奇《三朝聖諭錄》記載:「……[宣德三年( 1428)]六月間,一日早朝罷,召楊榮及臣[楊]士奇至文華門,命光祿賜食既,上(指宣宗)日:『吾三人商量一事,京師端本澄源之地,祖宗時朝臣無貪者,年來貪濁之風滿朝,何也?』對日:『貪風永樂之末已作,但至今甚耳。』上問:『永樂何如?』對日:『十五六年以後,太宗皇帝有疾多不出,扈從之臣放肆無顧藉,請托賄賂,公行無忌……」』此「有疾多不出」,不妨理解為臥床不起,作為縱橫馳騁一世的明太祖來說,能令其「不出」的病想必不會太輕。為了治病,他就經常服用靈濟宮仙方。當有人勸他「仙方」不很對症並且有負作用的時候,他還大發脾氣。
在《明史·袁忠徹傳》就記有這樣的事:「忠徼一日人侍,進諫日:『此痰火虛逆之症,實靈濟宮符藥所致。』帝(指成祖)怒日:『仙藥不服,服凡藥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成祖是非常相信這些仙藥的。同時,他在永樂十五年( 1417)撰寫的《御制靈清官碑》一文中還大力讚揚仙藥的功效:「乃者朕躬弗豫,用藥百計,罔底於效。神默運精靈,翊衛朕躬。頃刻弗違,隨叩隨應。屢顯明征,施了靈符。天醫妙藥,使殆而復安,僕而復起,有回生之功,恩惠博矣。」患病而又非常相信仙方的成祖,更堅定了訪尋張三豐的決心,與早期的訪尋有所不同的是,永樂十五年( 1417)在訪尋人員的選派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永樂十四年前,王宗道、胡淡等歷十年之久的訪尋之後,先後復旨。到了永樂十五年,成祖又派寶雞醫官蘇欽等齋香書遍訪名山求之。這醫官訪尋張三豐與成祖患病聯繫在一起,就讓我們自然想到成祖此時訪尋張三豐,理應是為了想從張三豐的身上得到一些所謂「仙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