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朱元璋將自己的陵寢選定在鍾山南麓的獨龍阜,自此,鍾山獲得後世帝王的特殊關愛,就連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南巡時,也特地前往明孝陵祭拜。另一方面,鍾山王氣也引來無數文人探秘,他們在遊玩時和祭拜之餘,對皇室的八卦津津樂道,並堂而皇之地將其訴諸文字。
朱元璋為自己
在鍾山南麓選定陵寢
有人請奏遷走旁邊的孫權墓,朱元璋說:「孫權亦是好漢,留他守門。」
明人張岱在他的《鍾山》一文中,記述了自己遊玩鍾山的經過。
張岱寫道:「鍾山上有雲氣,浮浮冉冉,紅紫之間,人言王氣,龍蛻藏之。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留他守門。』」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帶領劉伯溫、徐達、湯和前往鍾山,讓他們幫自己選陵。三個人各自選好地方,藏在袖子裡。結果,三人不約而同地選中了同一個地方,皇陵的位置就定了下來。選定的皇陵左邊有孫權墓,有人請求將它遷走。太祖卻不同意,說:「孫權亦是好漢,留他守門。」
根據張岱的記載,明太祖陵破土動工後,挖到了梁代高僧志公和尚塔。志公和尚的真身居然保存完好,指甲繞身體好幾圈。軍士想把它搬走,卻怎麼也搬不動。於是,太祖舉行儀式,許諾給他金棺銀槨,田地三百六十畝,奉香火,並另造靈谷寺塔。這樣,才將志公和尚的真身遷走。
張岱前去遊玩時,明孝陵建成已有200多年。張岱看到,孝陵的饗殿內,供奉有成祖生母槓妃的位子。張岱由此想到皇宮的一段秘聞:成祖本是槓妃的兒子,但他出生後,卻被孝慈皇后(馬皇后)秘密地據為己有,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祖的身世不為人知。
朱棣多次親往靈谷寺為百姓祈福
靈谷寺塔顯靈,出現了兩個金光燦燦的塔影
張岱所寫的八卦是否屬實,後世爭議頗多,成祖的親生母親到底是誰,至今也沒有定論。不過,朱元璋鍾情鍾山,倒是千真萬確。當初,他親自定名的靈谷寺建好後,他還寫下《靈谷寺記》以表紀念。
朱元璋如此描寫自己的靈谷寺之行:「然一日潔已而往禮視,去將近剎餘裡,俄谷深處,嵐霞之抄,出一浮屠,又一里,即將近三門,立騎四顧,見山環水迂,禽獸之所以,果然左群山右峻嶺……」朱元璋筆下的靈谷寺,是一個風景優美、山環水繞,佛塔高聳的佛教勝地,朱元璋去之前,還要焚香沐浴,將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父皇朱元璋敕造的靈谷寺,成祖朱棣在奪得天下後,也時常駕臨。《鍾山詩文集》中,收集了一篇朱棣的《致大寶法王書》,記錄了他在靈谷寺一段奇特的經歷。
永樂五年(1407年)四月十五,朱棣駕臨靈谷寺,尋找曾經顯靈的靈谷塔影。到了靈谷寺,朱棣默念「願祝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吉祥如意,若果鑒朕誠心,則示塔影一」。說完,就出現了一個塔影。朱棣又默念「願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家給人足,民不夭閼,物無疵癘。若果遂朕心,更示塔影一」。令人稱奇的是,朱棣這番為民祈願的話落地,便真的又出現了一個塔影。一座塔兩個影,都放射出光芒萬丈,眼前一片金燦燦,看得朱棣如癡如醉。此後,朱棣又多次來到靈谷寺,觀賞許願。種種奇異的顯靈事件,讓朱棣忍不住大讚吉祥,並感歎「朕心歡喜,難以名言」。
雖然朱棣文章裡講得煞有介事,但是《鍾山詩文集》的編纂者吳小鐵認為,這多半是朱棣為粉飾太平、標榜正統而作。
愛江山更愛美人的順治帝欲祭拜明孝陵
未親臨,派遣翰林學士白胤謙前往祭奠
康熙和乾隆南巡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據正史書記載,這兩位皇帝確實多次南巡。南巡途中,他們均多次在南京逗留,並親自率領大臣祭拜明孝陵。大清皇帝會以什麼樣的禮儀來祭奠大明皇帝呢?清代戶部尚書張玉書曾隨康熙祭拜明孝陵,他在《聖駕詣明太祖陵頌》中,詳細記載了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祭拜明孝陵的經過。
「冬十一月癸亥,法駕詣陵。及門降輦。既入,升自右階。入殿,行三跪九叩禮。既興從殿後入神路門。所司設薌幾於升仙橋,侍臣奉爵,上親酹酒三,仍拜如前。」
康熙二十三年冬,康熙率人來祭拜明孝陵。快到大門時,康熙就命人落轎。進大門之後,康熙沿著右邊的台階上去。進入大殿後,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隨後,康熙從大殿後進入神道大門。這時候,早有人擺好了祭桌,康熙接過侍臣捧上來的酒杯,以酒澆地三次,以示祭拜。隨後,康熙再次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康熙祭奠明孝陵的行為,讓漢人很是感動。清人王士禎《親謁孝陵》中記載,康熙在拜謁明孝陵後,謙卑地沿著甬道旁行而出。隨後,他對守陵人加以封賞,並明令禁止在鍾山採伐樹木,還讓地方官派人加以巡查保衛明孝陵。漢族百姓聽到康熙的諭旨後,都感動得落淚。
如今,在明孝陵的碑殿內,有五方石碑,就是康熙與乾隆先後南巡時所立。實際上,早在康熙之前,那位愛美人勝過愛江山的順治帝就很重視明孝陵。《康熙江寧府志》所收的《遣祭文》就出自順治皇帝之手,祭文說:「順治八年,歲次辛卯,四月丁未朔,越七月癸丑,皇帝謹遣內翰林弘文院侍讀學士白胤謙,致祭於明太祖。」
原來,順治帝因各種原因,未能親往明孝陵祭拜,就特地派遣漢族大臣白胤謙代往祭拜。這位白胤謙是明朝翰林,入清後,雖然因性格耿直、秉公執法多次得罪順治帝,但又頗得順治信任。派他來祭奠明孝陵,是再合適不過了。
洪秀全祭拜明孝陵
誓言北征
北征夢想最終被老對頭曾國藩徹底粉碎
清代道光年間,國家面臨內憂外患,廣西書生洪秀全趁機起義。一路北征,在咸豐三年攻克南京,並定都南京,改名為天京。
定都南京後,洪秀全親自率領文武百官拜謁明孝陵。此時的洪秀全,一統天下的大業只完成了一半。他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去祭奠明孝陵的呢?
《鍾山詩文集》中收錄了洪秀全當時所寫的《祭明太祖陵寢文》,開頭一句,洪秀全便自謙為「不肖子孫洪秀全」,隨後,他對朱元璋的在天之靈訴說道:「昔以漢族不幸,皇綱覆墜,亂臣賊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國,遂使大地陸沈,中原板蕩。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復吾有,異族因得以盤踞,靈秀之胄,雜以腥膻,種族淪亡,二百年矣。秀全自惟涼薄,不及早除異類,慰我先靈。今藉吾皇在天之靈,默為呵護,君臣用命,百姓歸心,東南各省,次第收復。謹依吾皇遺烈,定鼎金陵。秀全不肖,以體吾皇之心,與天下附托之重,東南既定,指日北征,驅除異族,還我神州。上慰吾皇在天之靈,下解百姓倒懸之急,秀全等不敢不勉也。敢告。」
洪秀全發下了北征的誓言,然而此後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而是沉溺於酒色與榮華富貴,並掀起了血雨腥風的內鬥。
太平天國的衰敗不可遏止,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城最終被曾國藩遣其弟曾國荃率人「於鍾山南麓用地道克之」。湘軍士兵從地道進入,用炸藥炸開了堅固的城牆,並一鼓作氣,收復南京。7個月後,曾國藩派人修復城牆缺口,並寫下《修治金陵城垣缺口碑記》,在這篇短文的結尾,曾國藩說:「窮天下力,復此金湯。苦哉將士,來者勿忘。」
細細讀來,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竟然生出了些許對戰爭的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