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崇禎是個好皇帝 可惜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

崇禎十七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年。

平心而論,崇禎不是個壞皇帝。甚至可以說,崇禎是個好皇帝。無奈,形勢大過人。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了,縱然崇禎再能幹,也無濟於事,只能徒增痛苦。這也正是崇禎皇帝後來自殺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他是個劉禪那樣渾渾噩噩的皇帝,怎麼捨得自殺呢?

崇禎十七年,內憂外患,紛紛擾擾。內有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眼看著京城難保;外有滿清鐵騎,虎視眈眈。事實上,自從崇禎十五年的松錦之戰大敗,薊遼總督洪承疇投降滿清後,東北邊關就已經城門洞開了。

這兩大憂患,即便只有一個,也夠大明朝應付的,何況是雙管齊下。但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崇禎皇帝卻還沒有屈服,他依然在殫精竭慮。恰在此時,上天也來湊熱鬧,送給了崇禎兩個不祥之兆。

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慣例,京城的大臣們要參加早朝,為皇帝恭賀新春。也許是由於煩惱失眠,也許是為了沖沖喜,反正,崇禎在這天早晨起得特別早。他早早地來到大殿上,端坐在龍椅上。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大臣們前來。

崇禎有點著急了,他命人敲鐘。按照慣例,這鍾敲響後,大臣們將聞鍾而至。可這天邪了門了,連續敲了幾遍鐘,就是沒有大臣前來。直到許久之後,大臣們才匆匆而至。而此時,崇禎已經等了半天了。他責問臣下,大家們都說:沒聽到鐘聲啊,真的沒聽到。所有人都這麼說,顯然不是撒謊。

崇禎心中咯登一下。在他看來,君召喚而臣不至,那麼,君已非君,臣已非臣,不祥之兆也。而朝堂下的那些大臣們,也在竊竊私語,至於說的什麼,當然也是不言而喻。

事實上,大臣們聽不到鐘聲的原因,可能是當天正刮沙塵暴,風沙呼嘯,難聞余聲。但在當時的氣氛下,這種科學解釋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就在此事發生後不久,崇禎皇帝又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一個神仙,眼含深意地望著他,但沒有說話,而是在他的手心裡寫了一個「有」字。

崇禎一琢磨,「有」「無」相對,「有」總是好的吧?於是,他在朝堂之上,很高興地跟大臣們分享了這個夢。大臣們看到崇禎興致頗高,也就跟著拍馬屁,說些什麼「吉兆也,大明有希望了」等話語。但有一個大臣,卻突然放聲大哭。

眾人皆問:哭啥勒?此人說道:啥吉兆啊?「有」字,上邊是「大」字少一半,下邊是「明」字少了一半,大明江山,危矣。於是,崇禎心裡又是咯登一下。

崇禎十七年的這兩個不祥之兆,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只是可有可無的兩個小細節。但它反映出來的,卻是王朝末日那種人心惶惶的不祥氣氛。

對了,上面痛哭的那個人,後來陪著崇禎一塊自殺了;而拍馬屁的那些,後來大都投降了李自成,或者滿清——這也是個小細節,它反映出來的,是人心。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