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即位的頭件大事 徹底葬送了一個王朝

公元1627年,也就是明朝崇禎元年。明朝自萬曆後期開始衰落以後,又經過了天啟皇帝朱由校七年的統治,國家的狀況只能用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積貧積弱,積重難返。天啟帝人稱「木匠皇帝」,國家大事他毫無興趣,一心只愛木工手藝。操持國家的權柄他全權交給了宦官集團和內閣。崇禎皇帝即位,從他哥哥手中接過明朝這個爛攤子,表現出來的精神與氣勢與他的哥哥完全不同。此人不忍目睹大明朝國家破敗,民不聊生的局面,以超過幾乎除太祖朱元璋之外所有的明朝皇帝的敬業精神,宵衣旰食,夜以繼日地工作,以圖挽救江山社稷與危難。儼然一副中興之主的氣象。他也許深刻地思考過大明朝積貧積弱的原因,尋找著治癒朝政的良方。從他的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皇帝生涯中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1、清算閹黨,明朝政治格局怎樣改寫?

崇禎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干的第一件牽動整個朝局的大事,就是清算閹黨。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國祚中,宦官亂政從來都不是一個新鮮詞。自成祖開始,就廢除了太祖朱元璋設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國策,以後的皇帝為了更進一步地集中皇權,削弱文官集團,更是倚重宦官,使得宦官的勢力如日中天。天啟年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魏忠賢,把持朝政長達八年之久。這八年間天啟皇帝對魏忠賢偏信不疑,上自國家大事的決斷,下自官員的任用貶黜,無一不採納魏忠賢的建議。朝野內外,魏忠賢肅清異己,打擊不肯與其同流合污的「清流」,此輩人世稱東林黨。但朝中官員十之有七都依附於魏忠賢,此輩世稱閹黨。崇禎皇帝剛剛登基,便消除了魏忠賢一切職務,令其往鳳陽守陵墓。閹黨這棵成長了八年的大樹,一下子轟然倒塌。

提到魏忠賢,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演義,都把他刻畫成一個老奸巨猾、卑鄙無恥的權閹形象。既然魏忠賢如此,那麼閹黨成員在世人的心目中也都是一群貪贓枉法,害國害民之輩。可是,在崇禎皇帝眼裡,他們又是一群什麼樣的角色呢?

崇禎作為一個剛剛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賢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在朝野中的份量他自然心知肚明。扳倒閹黨,掌握實權,對他來說這是勢在必行的頭等大事。在清算閹黨這件事情上,崇禎可謂算得上雷厲風行,斬釘截鐵,行事十分果斷。可是問題來了,崇禎要做到什麼地步才算把閹黨這棵大樹連根拔起,徹底扳倒呢?崇禎皇帝給出了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殺。

殺了一個魏忠賢遠遠不夠,崇禎對待閹黨的態度是,寧肯錯殺一千,絕不放走一個。崇禎皇帝和世人理解的一樣,但凡閹黨都沒有一個好東西,全都是禍國殃民之輩。除了當時閹黨成員的高級官員諸如兵部尚書崔呈秀、吏部尚書魏廣徽和錦衣衛都指揮使侯國興等之外,崇禎皇帝在全國範圍內興起大獄,因與閹黨有染而受誅連的,多達一千餘人。就連名將袁崇煥都受人告密,說他替魏忠賢修過生祠,誣他是閹黨成員。

2、東林黨上台,是福是禍?

崇禎要扳倒閹黨,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是萬萬做不到的。他必須迅速扶持其自己的力量與閹黨抗衡。而崇禎一眼就能看出這股力量在哪,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不與閹黨同流合污的「清流」,也就是長期受到閹黨打壓的東林黨。閹黨倒台,東林黨徹底鹹魚大翻身,成了崇禎深為倚重的功臣。從此以後,明朝二百多年以來形成的文官勢力和宦官勢力相互牽制的局面宣告終結,此後的十七年中,東林黨一手遮天,不在有任何勢力能和這樣一股龐大的文官集團相抗衡了。也就是意味著明朝的政治局勢的平衡隨著閹黨的倒台徹底被打破。這樣真的好嗎?東林黨的「清流」們當真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官僚嗎?失去了權力制約的他們對明朝的政治走向真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嗎?

我們且不管魏忠賢貪污了多少國庫,殺害了多少忠良。單看閹黨為政的這七年時間裡面的政策,我們不難發現,閹黨的所作所為與東林黨比起來,還是有利於國家的。就拿財政收入來說。我們知道明朝後期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西北匪患,遼東又有滿清,國家急缺的是軍餉。天啟年間魏忠賢設立礦監,核查全國礦場數量和監督鹽運,每年都向東南各省的礦商和鹽商收取一大筆礦監稅和鹽稅。所以天啟年間的農民承擔的賦稅尚無太多的加征,邊疆的將士們也尚可溫飽,軍費尚且勉強開支得起。礦監稅自萬曆後期就開始設立,萬曆皇帝在文官集團的極力反對下設了又停,停了又設。天啟年間災荒和戰事都比較嚴重,再加上閹黨權勢正旺,所以無人敢針對此項政策。閹黨倒台以後,東林黨的文官們馬上就上書崇禎皇帝,義正言辭地抨擊礦監稅為「惡政」,用詭辯的方法說明它的不道義和危害,要求廢除。這其實就是東林黨的那些偽君子,借清除閹黨的事件打壓政敵,清算閹黨勢力的一種政治手段。

3、權力制約的平衡被打破,不過是走馬燈似的換著接班人

礦監稅被廢除後,明朝財政緊縮的缺點就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軍費和政府開銷,崇禎皇帝聽信東林黨官員的建議,加征遼餉、剿餉和練餉。士紳階級坐擁大筆財富,卻不用交稅,反而把這巨大的財政負擔擔負在全國的農民的頭上。這是加速明末老百姓走向反抗道路的一個重要的導火索。

崇禎皇帝不懂得權力的制約,他只能看到閹黨消極敗壞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的隱形作用。他同樣也看不到東林黨成員坐大後重蹈閹黨禍國殃民之覆轍的隱患。崇禎剷除閹黨,其出發點不能說是壞的。但是從長遠目光來看的話,權力制約的失衡,最終會成為埋葬國家的墳土。

《崇禎》